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麦德龙的故事和它生出的两个故事(12/13)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29日

两个人共同开出了麦德龙。两个(家)人在财富榜上走到了一起,而且还紧挨着。于是,这两个故事只能写在了一起。尽管这两家人今天距离并不是很近。

https://p.dw.com/p/4yFb
麦德龙创建人拜斯海姆图像来源: dpa

这两个(家)人,一是麦德龙的主要创始人奥托.拜斯海姆(Otto Beisheim),他排在2003年德国百富榜第12个位置上,财产值为42亿欧元,比2002年增加了5亿;二是兄弟俩-米歇尔.施密特-鲁腾贝克(Michael Schmidt-Ruthenbeck)和莱纳.施密特-鲁腾贝克(Reiner Schmidt-Ruthenbeck ),他俩原来排在拜斯海姆上面,有46亿欧元的财产,2003年减少到42亿,排到了拜斯海姆的后面去。

麦德龙本身的故事

麦德龙(METRO)如今在中国也是大名鼎鼎。不过,中国人所了解的麦德龙其实只是麦德龙集团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所谓的“麦德龙现购自运商场集团”。此外,属于麦德龙集团的还有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都知道的考夫霍夫(Kaufhof)商场集团、雷阿尔(REAL)大型超市商场集团、媒体市场(Media Markt)集团、萨图伦(SATURN)电器商场集团等。麦德龙集团是今日世界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在28个国家共拥有24万员工,营业面积达1144万平方米,2003年营业额达536亿欧元。

细究起来,麦德龙集团的根埋得很深:1879年,考夫霍夫集团的历史就已经开始,同样被麦德龙吃掉的阿斯科德国商场股份公司于1880年已经初步建立。但,真正的麦德龙至今只有40年的历史,今年正好是大纪念日。

1964年,奥托.拜斯海姆和他的伙伴们建立了一个在德国令人耳目一新的商场:所谓的“现购自运”商场(Cash & Carry)。他们钻了一个好大的空子:按概念,这种商场不属于零售业,而属于批发业,跟其它批发企业不同的是,你看到什么货就可以提走。为此,办成了会员制度,要凭卡入内,也就是说,只能为公司、企业购买。这一来,这里成了老板阶层的一个汇合点,让来这里的人有一种自豪感。由于是批发,许多东西比外面便宜。由于不属于零售业,可以不受德国商店关门法的局限。德国商店只能开到18点半时,它可以开到20点半;现在,德国商店可以开到20点了,它可以开到22点。由于晚上开门,给许多忙碌的人和老板们提供了方便。品种多,今天的麦德龙商场提供1万7千种以上的食品,3万种以上的非食品。这一切集合起来,当然是一炮打响。

这实在是一个金点子。然而,据说这个金点子是拜斯海姆一次美国之行“盗版”来的,原版据称是美国的“Terfloth & Snoek”批发商场。然而,这个“盗版”却比任何正版都辉煌,它为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商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0年后,麦德龙集团足够强大了,于是超级胃口自然诞生。1996年,只化了10个月的时间,麦德龙一口气吃掉了阿斯科德国商场股份公司、考夫霍夫控股股份公司和德国SB购物股份公司,建立了今天的麦德龙股份公司。同年,麦德龙走上了股市。同年7月25日,麦德龙股份公司的股票就进入了德国的达克斯指数。同年年底,以120.7亿马克的市场资本化,麦德龙一举进入了德国20强企业之列。

1997年是麦德龙的国际年。这个集团开始大力开辟境外市场,这一年的国外营业额猛增了50%,国外营业额占了集团营业额的7.1%。1998年是麦德龙集团至今最大的大年:税前毛利猛增了63.5%,达16亿马克。麦德龙的股票成了达克斯指数中最走红的股票。到年底,麦德龙集团形成了四大支柱的清晰脉络。国际化同样突进,1998年,国外营业额占到了集团营业额的35.2%。

麦德龙集团所有的组成部分跟中国都有密切的业务关系。但真正打入中国的是麦德龙的“本体”-即麦德龙现购自运集团。1995年,麦德龙的本体跟上海著名的锦江集团合作,建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1996年就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商场,一开始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概念。”

现在,麦德龙在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和中部建立了四个销售区域,已建成18个商场。

从麦德龙走出的第一个故事

Eröffnung des Ritz-Carlton Hotels Berlin
图像来源: AP

(图:柏林波茨坦广场拜斯海姆中心的宾馆部分)

从麦德龙走出的第一个故事自然就是奥托.拜斯海姆的故事。奥托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他的爸爸是弗斯纳肯一个看管一个庄园的管家。尽管他从小是个好学生,老师们对他很满意,但他的父母都拿不出钱来供他上高级中学。为此,他没有去读高级中学,而是当了一名皮革业的学徒。

一个皮革业学徒,一个没有没有高等学历的人,居然从60年代开始一路飞奔,很快进入了德国最富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切归功于一个金点子。就象IBM公司曾经说过的:最好的办法是当第二个人。他不是这个点子的绝对创造人,但他却是这最成功的“第二个人”。今天的麦德龙,仅以其现购自运集团而论,稳居世界第一。

拜斯海姆的活动范围早已远远超出了麦德龙的范围。通过设在瑞士的拜斯海姆控股公司,他还拥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如Scout24)和风险资本公司(如XL Venture)。拜斯海姆是一个绝对的隐身迷,但随着麦德龙的上市,上市公司一切都是公开的,他在麦德龙的方面无可隐身。好在他的房地产业和瑞士的控股公司是不上市的。他这些公司的情况可谓无人知晓。

然而,尽管不愿意,拜斯海姆仍然经常成为媒体聚焦的对象。1990年,他从德国电影电视大王雷沃.基尔希手里买下2500部电影,救了当时已经面临完蛋的基尔希帝国。他一度也参与了基尔希手里的德国电缆一台,1995年才退出电视业。

公众自然注目于象麦德龙这样大企业的老板。但众多的批评谣传(包括2001年传说美国沃尔玛集团要买下麦德龙的谣言)并没能影响麦德龙继续发展。甚至关于拜斯海姆在第三帝国时期曾经是党卫军成员的说法,也既没得到否定,也没得到证实。

前两年,拜斯海姆迷上了互联网。据说,他的控股公司拥有70家互联网公司。同时,他在柏林建造着他自己的纪念碑:在柏林市中心最现代的波茨坦广场,紧挨着索尼中心,他建了一个“拜斯海姆中心”,楼高19层,里面有咖啡馆,商店,餐馆,还有属于柏林最贵之列的一个宾馆,一切都是最高档的。除了营业面积外,这里也有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在4800至9500欧元之间。

拜斯海姆自己看来是不会住到那里去的。他拥有的房地产已经遍布全球,在巴黎,在加利福尼亚,尤其在瑞士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高档房产。1988年,他已经加入了瑞士籍。

从麦德龙走出的第二个故事

METRO in Düsseldorf
Cars are seen parking in front of the Metro wholesale market in Duesseldorf, Germany, in this Aug. 6, 1998 picture. Germany's largest retailer, Metro AG, said Friday April 13, 2001 it has set up a joint venture with Marubeni Corp. of Tokyo to establish its Cash & Carry food wholesale stores in Japan. (AP Photo/Heinz Ducklau)图像来源: AP

第二个故事是米歇尔和莱纳.施密特-鲁腾贝克兄弟俩的。他俩从一开始介入麦德龙业务,是他俩的福气,又何尝不是拜斯海姆的福气。来自杜伊斯堡的兄弟俩本来是施帕尔(Spar)批发公司老板。拜斯海姆跟他们结合,就是要借助他俩的经验。此后,麦德龙又吸收了一名老板,即哈尼尔(Haniel)控股公司,那是因为麦德龙需要更多的资金。对哈尼尔来说,也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麦德龙在拜斯海姆和施密特-鲁腾贝克兄弟的操纵下,成了德国战后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然而,兄弟俩比拜斯海姆更神秘。至今人们在德国任何报纸上都找不到他俩的任何一张照片,在杂志的派对报导中,也绝对找不到他俩的名字。

只有一次,他俩的名字响遍了德国媒体:2000年夏,兄弟俩和达尼尔家族一起向拜斯海姆发难,要求解雇当时的麦德龙监事会主席康拉蒂。然而,拜斯海姆丝毫不为所动,他只表示,他对这几位他长年的伙伴感到失望。

结果,兄弟俩把他们所拥有的BHS控股股份公司三分之一股份卖给了拜斯海姆。BHS是拜斯海姆、哈尼尔和施密特-鲁腾贝克三个姓的缩写,是1999年初作为麦德龙财产管理公司的姐妹公司建立的,是对100多个互联网公司所作投资的“财产管理部”。

也许,他们出售这些股份时心情并不愉快。但事后回过头来看,这却成了一个英明的选择。因为在那以后,互联网业一路走下坡。至今还没有真正缓过劲来。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