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麥德龍的故事和它生出的兩個故事(12/13)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29日

兩個人共同開出了麥德龍。兩個(家)人在財富榜上走到了一起,而且還緊挨著。於是,這兩個故事只能寫在了一起。儘管這兩家人今天距離並不是很近。

https://p.dw.com/p/4yFb
麥德龍創建人拜斯海姆圖片來源: dpa

這兩個(家)人,一是麥德龍的主要創始人奧托.拜斯海姆(Otto Beisheim),他排在2003年德國百富榜第12個位置上,財產值為42億歐元,比2002年增加了5億;二是兄弟倆-米歇爾.施密特-魯騰貝克(Michael Schmidt-Ruthenbeck)和萊納.施密特-魯騰貝克(Reiner Schmidt-Ruthenbeck ),他倆原來排在拜斯海姆上面,有46億歐元的財產,2003年減少到42億,排到了拜斯海姆的後面去。

麥德龍本身的故事

麥德龍(METRO)如今在中國也是大名鼎鼎。不過,中國人所瞭解的麥德龍其實只是麥德龍集團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是所謂的「麥德龍現購自運商場集團」。此外,屬於麥德龍集團的還有在德國生活的中國人都知道的考夫霍夫(Kaufhof)商場集團、雷阿爾(REAL)大型超市商場集團、媒體市場(Media Markt)集團、薩圖倫(SATURN)電器商場集團等。麥德龍集團是今日世界最大的商業集團之一,在28個國家共擁有24萬員工,營業面積達1144萬平方米,2003年營業額達536億歐元。

細究起來,麥德龍集團的根埋得很深:1879年,考夫霍夫集團的歷史就已經開始,同樣被麥德龍吃掉的阿斯科德國商場股份公司於1880年已經初步建立。但,真正的麥德龍至今只有40年的歷史,今年正好是大紀念日。

1964年,奧托.拜斯海姆和他的夥伴們建立了一個在德國令人耳目一新的商場:所謂的「現購自運」商場(Cash & Carry)。他們鑽了一個好大的空子:按概念,這種商場不屬於零售業,而屬於批發業,跟其它批發企業不同的是,你看到什麼貨就可以提走。為此,辦成了會員制度,要憑卡入內,也就是說,只能為公司、企業購買。這一來,這裡成了老闆階層的一個匯合點,讓來這裡的人有一種自豪感。由於是批發,許多東西比外面便宜。由於不屬於零售業,可以不受德國商店關門法的侷限。德國商店只能開到18點半時,它可以開到20點半;現在,德國商店可以開到20點了,它可以開到22點。由於晚上開門,給許多忙碌的人和老闆們提供了方便。品種多,今天的麥德龍商場提供1萬7千種以上的食品,3萬種以上的非食品。這一切集合起來,當然是一炮打響。

這實在是一個金點子。然而,據說這個金點子是拜斯海姆一次美國之行「盜版」來的,原版據稱是美國的「Terfloth & Snoek」批發商場。然而,這個「盜版」卻比任何正版都輝煌,它為德國乃至全世界的商業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30年後,麥德龍集團足夠強大了,於是超級胃口自然誕生。1996年,只化了10個月的時間,麥德龍一口氣吃掉了阿斯科德國商場股份公司、考夫霍夫控股股份公司和德國SB購物股份公司,建立了今天的麥德龍股份公司。同年,麥德龍走上了股市。同年7月25日,麥德龍股份公司的股票就進入了德國的達克斯指數。同年年底,以120.7億馬克的市場資本化,麥德龍一舉進入了德國20強企業之列。

1997年是麥德龍的國際年。這個集團開始大力開闢境外市場,這一年的國外營業額猛增了50%,國外營業額佔了集團營業額的7.1%。1998年是麥德龍集團至今最大的大年:稅前毛利猛增了63.5%,達16億馬克。麥德龍的股票成了達克斯指數中最走紅的股票。到年底,麥德龍集團形成了四大支柱的清晰脈絡。國際化同樣突進,1998年,國外營業額佔到了集團營業額的35.2%。

麥德龍集團所有的組成部分跟中國都有密切的業務關係。但真正打入中國的是麥德龍的「本體」-即麥德龍現購自運集團。1995年,麥德龍的本體跟上海著名的錦江集團合作,建立了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1996年就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商場,一開始就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概念。」

現在,麥德龍在中國北部、東部、南部和中部建立了四個銷售區域,已建成18個商場。

從麥德龍走出的第一個故事

Eröffnung des Ritz-Carlton Hotels Berlin
圖片來源: AP

(圖:柏林波茨坦廣場拜斯海姆中心的賓館部分)

從麥德龍走出的第一個故事自然就是奧托.拜斯海姆的故事。奧托出生在一個清貧的家庭。他的爸爸是弗斯納肯一個看管一個莊園的管家。儘管他從小是個好學生,老師們對他很滿意,但他的父母都拿不出錢來供他上高級中學。為此,他沒有去讀高級中學,而是當了一名皮革業的學徒。

一個皮革業學徒,一個沒有沒有高等學歷的人,居然從60年代開始一路飛奔,很快進入了德國最富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一切歸功於一個金點子。就像IBM公司曾經說過的:最好的辦法是當第二個人。他不是這個點子的絕對創造人,但他卻是這最成功的「第二個人」。今天的麥德龍,僅以其現購自運集團而論,穩居世界第一。

拜斯海姆的活動範圍早已遠遠超出了麥德龍的範圍。通過設在瑞士的拜斯海姆控股公司,他還擁有許多網路公司(如Scout24)和風險資本公司(如XL Venture)。拜斯海姆是一個絕對的隱身迷,但隨著麥德龍的上市,上市公司一切都是公開的,他在麥德龍的方面無可隱身。好在他的房地產業和瑞士的控股公司是不上市的。他這些公司的情況可謂無人知曉。

然而,儘管不願意,拜斯海姆仍然經常成為媒體聚焦的對象。1990年,他從德國電影電視大王雷沃.基爾希手裡買下2500部電影,救了當時已經面臨完蛋的基爾希帝國。他一度也參與了基爾希手裡的德國電纜一台,1995年才退出電視業。

公眾自然注目於象麥德龍這樣大企業的老闆。但眾多的批評謠傳(包括2001年傳說美國沃爾瑪集團要買下麥德龍的謠言)並沒能影響麥德龍繼續發展。甚至關於拜斯海姆在第三帝國時期曾經是黨衛軍成員的說法,也既沒得到否定,也沒得到證實。

前兩年,拜斯海姆迷上了網路。據說,他的控股公司擁有70家網路公司。同時,他在柏林建造著他自己的紀念碑:在柏林市中心最現代的波茨坦廣場,緊挨著索尼中心,他建了一個「拜斯海姆中心」,樓高19層,裡面有咖啡館,商店,餐館,還有屬於柏林最貴之列的一個賓館,一切都是最高檔的。除了營業面積外,這裡也有住房,每平方米的價格在4800至9500歐元之間。

拜斯海姆自己看來是不會住到那裡去的。他擁有的房地產已經遍佈全球,在巴黎,在加利福尼亞,尤其在瑞士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高檔房產。1988年,他已經加入了瑞士籍。

從麥德龍走出的第二個故事

METRO in Düsseldorf
Cars are seen parking in front of the Metro wholesale market in Duesseldorf, Germany, in this Aug. 6, 1998 picture. Germany's largest retailer, Metro AG, said Friday April 13, 2001 it has set up a joint venture with Marubeni Corp. of Tokyo to establish its Cash & Carry food wholesale stores in Japan. (AP Photo/Heinz Ducklau)圖片來源: AP

第二個故事是米歇爾和萊納.施密特-魯騰貝克兄弟倆的。他倆從一開始介入麥德龍業務,是他倆的福氣,又何嘗不是拜斯海姆的福氣。來自杜伊斯堡的兄弟倆本來是施帕爾(Spar)批發公司老闆。拜斯海姆跟他們結合,就是要借助他倆的經驗。此後,麥德龍又吸收了一名老闆,即哈尼爾(Haniel)控股公司,那是因為麥德龍需要更多的資金。對哈尼爾來說,也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麥德龍在拜斯海姆和施密特-魯騰貝克兄弟的操縱下,成了德國戰後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然而,兄弟倆比拜斯海姆更神秘。至今人們在德國任何報紙上都找不到他倆的任何一張照片,在雜誌的派對報導中,也絕對找不到他倆的名字。

只有一次,他倆的名字響遍了德國媒體:2000年夏,兄弟倆和達尼爾家族一起向拜斯海姆發難,要求解僱當時的麥德龍監事會主席康拉蒂。然而,拜斯海姆絲毫不為所動,他只表示,他對這幾位他長年的夥伴感到失望。

結果,兄弟倆把他們所擁有的BHS控股股份公司三分之一股份賣給了拜斯海姆。BHS是拜斯海姆、哈尼爾和施密特-魯騰貝克三個姓的縮寫,是1999年初作為麥德龍財產管理公司的姐妹公司建立的,是對100多個網路公司所作投資的「財產管理部」。

也許,他們出售這些股份時心情並不愉快。但事後回過頭來看,這卻成了一個英明的選擇。因為在那以後,網路业一路走下坡。至今還沒有真正緩過勁來。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