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贝塔斯曼长为巨人-摩恩家族不做首富(11)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29日

贝塔斯曼集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更是世界媒体业数一数二的巨头。人们说,贝塔斯曼家的女婿摩恩这一家人本来可以成为世界首富。然而,第5代家长似乎放弃了这条道路。真的放弃了吗?

https://p.dw.com/p/4yFY
莱茵哈德.摩 恩(右)欢迎德国总统夫妇来到贝塔斯曼总部图像来源: AP

说起德国媒体业巨头贝塔斯曼(Bertelsmann)集团,世界上知识群体中人可能很少有不知道的。因为是媒体集团,它牵涉到经济,也牵涉到政治、文化、社会等所有方面。它的势力,从今天的女当家人莉茨.摩恩(Liz Mohn)跟世界政治领导人的关系可见一斑。她谈到跟瑞典女王一起搞一个慈善活动时说:“然后茜尔维亚(女王的名)给我打电话......”说起跟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会晤,她说:“比尔对我说......”

当然,光从财产上看,今日的摩恩家族也是够风光的。仅算在家长莱茵哈德.摩恩(Reinhard Mohn)名下的,就有43亿欧元(2002年初计57亿欧元)。

两姓一家无数个脚印走来

作为企业家家族,第一代是生于1791年的卡尔.贝塔斯曼(Carl Bertelsmann)。1835年7月1日,他在居特斯罗建立了C.贝塔斯曼出版社。该社的第一本畅销书叫“宗教麦勒”,是一个基督教歌本。除了用出版物表示对新教的支持,也出版教育类的书籍,推出了两份报纸。

1849年,当卡尔的儿子亨利希接管企业时,出版社有了14名员工。亨利希开辟了文学类书籍,出版了格林兄弟的著作等,也开始出版实用类书籍,主要是历史、哲学、语言学这些方面的。他于1862年推出的报纸“保守民众之友”连续发行了30年。出版社员工逐渐增加到70人。1887年,他还建立了职工养老金和事故保险体制。

1887年,亨利希.贝塔斯曼去世,企业大权落到了“外姓”-女婿约翰内斯.摩恩手里。这个约翰内斯就成了这个家族的第三代。他忠实于岳父岳祖的“路线”,热衷于宗教和政治。1910年,他早早地引入了职工有薪休假的体制。

给贝塔斯曼带来第一次突破的是1921年接管企业的第4代亨利希.摩恩。20年代末,亨利希开始有计划地出版文学与娱乐类书籍。出版社领导人维克斯弗尔特更是点子层出,比如为书店布置橱窗,出版盒装成套长篇小说(集)。1939年,出版社员工增至400人。

在第三帝国时代,作为出版社的贝塔斯曼企业也被纳入了为纳粹效劳的轨道。除了文学书籍外,它出版了许多国家民族主义的、甚至反犹太的书籍,它成了纳粹军队正式读物的主要出版发行者,在欧洲各地大量印制这类书籍。这使这家出版社得以长时间地生存下去。然而,它最后仍然陷入了与纳粹政府的矛盾中,由于私购纸张等问题,贝塔斯曼出版社于1944年被以“对战争没有重要性”的名义被关闭了。1945年3月,在居特斯罗的出版社大楼还在英军的轰炸中几乎完全摧毁,只有大多数印刷机幸存了下来。

摩恩在一个点子中起飞

Reinhard Mohn
图像来源: AP

第五代的莱茵哈德.摩恩是贝塔斯曼集团之成为集团,成为世界顶级企业的真正功臣。而这一切起源于一个金色的点子。

莱茵哈德出生于1921年。后来,他自己说:“我们是6个孩子。所有孩子都得到严格的教育。”他是在战争中长大的,没有上过大学。他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是这样说的:“我是在30年代长大的。当时社会沉浸在国家民族主义的思维里。个人要服从一切。今天我还问自己,为什么(希特勒)能够这样地操纵整个民族。要想到:那时没有自由媒体,我们少年人不能离开德国,因为没有外汇。1936年,我骑自行车到柏林去,在奥运会期间第一次见到了深色皮肤的人。那是那样的陌生。”

战争期间,莱茵哈德在北非当军官,为帝国而战。后来作为战俘去了美国。在那里,他看到了民主是怎么回事,也学到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似乎跟他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他自己说,他的父母想把他培养成虔诚的教徒,但没有成功,“我是一个希望一切正确和笔直的年轻人。”“我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从纳粹时代以来,我对所有教条都持怀疑态度。”也许正是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把他推上了企业家的顶峰。

1950年6月1日,“贝塔斯曼读者圈”诞生。这个“创意”被称为“国王点子”。这个点子是销售部主任维克斯弗尔特(Wixforth)想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一般是读者去书店,现在是书去读者那儿。这个点子的成就是惊人的:6个月后就有了5万2千名会员,12个月后达到10万,1954年突破百万,1960年高达300万。今天,贝塔斯曼这个所谓的“俱乐部”在全世界共拥有2900万会员。

1952年,贝塔斯曼推出成套的词典。这些词典很快在德国赢得了盛名。1956年,贝塔斯曼印刷厂从传统的印刷技术转向胶版印刷。今天,这个印刷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胶版印刷公司。

1956年,贝塔斯曼的“读者圈”外又增加了一个“唱片圈”。1958年,该集团建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1962年,贝塔斯曼首次“跨国”,在西班牙巴塞罗纳建立了国外第一个图书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拥有国王夫妇这样的名誉会员,已经成为巴市三大形象之一,另外两大一是歌剧院,再一个就是巴塞罗纳足球俱乐部。

1964年,贝塔斯曼买下了柏林电影公司Ufa,从此与现代影视圈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84年,当德国首次允许私人办电视时,贝塔斯曼跟格鲁纳+雅尔在汉堡办了个合资企业,也叫Ufa。这个Ufa占有了私人电视台RTL40%的股份。RTL很快就发展成欧洲最成功的私人电视台。1997年,这个Ufa跟1931年建立的私立广播公司CLT兼并,从而产生了欧洲最大的电视集团。2001年,进一步出手,使公司占RTL集团的股份达到76%;2002年1月,再买下Person电视公司22%的股份。

贝塔斯曼近50年的发展路上有许多里程碑。其中包括1969年买下格鲁纳与雅尔出版社25%的股份,步入杂志圈;1971年改制成为股份公司。1980年后,最大的成就大概是极成功地打入世界最大媒体市场美国。80年,贝塔斯曼买下纽约的世界最大简装本书出版社Bantam Books,1986年,又购下美国的出版社RCA和Doubleday,1987年在纽约建立了贝塔斯曼音乐集团(BMG);1998年,又买下了美国出版社Random House等。现在,贝塔斯曼早已成为英语出版界的老大。

1997年还有一件大事,即贝塔斯曼于1月在上海开出了中国第一个图书俱乐部。从此走进了这个世界未来市场。

有一件事始终难以为人理解:1993年,大老板莱茵哈德.摩恩把集团68.8%的股份交给了贝塔斯曼基金会。2001年,时代周报采访摩恩时问人,假如您保留下这些股份,把它抛上市,您也许就是世界上的首富了。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摩恩的回答是,做首富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富有不是我的目标。我后来利用了我的财富来建立这个基金会,并通过这样做为企业保有资本基础。”

新摩恩时代-加固家族的势力

Liz Mohn Bertelsmann Stiftung
图像来源: presse

(图:莉茨.摩恩)

莱茵哈德.摩恩仍然好好地活着,但他身边的风向好象有些转了。也许因为莱茵哈德已经83岁高龄,管不了也不想管那么多了?

在这个莱茵哈德.摩恩仍然健在的“新摩恩时代”,主要的人物是莱茵哈德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20岁的莉茨.摩恩。

莉茨年轻时学的是牙医助手的职业。1958年,她进入贝塔斯曼图书俱乐部工作。很快她就成了莱茵哈德的女朋友。1982年,她俩终于缔结姻缘。刚开始时,她负责管一些社会性质的项目,比如名为“新声”的歌唱比赛。然后,她不断扩张。她进入了贝塔斯曼基金会理事会和贝塔斯曼股份公司监事会。她说:“我会设计安排,但权力对我来说是个负面的概念。”

莉茨是个浑身上下充满活力的女人,有着强大的交际能力。也许,她的野心直到2002年前董事长米德尔霍夫下台才充分显示出来。她干脆担任了贝塔斯曼管理公司的总裁。从此,贝塔斯曼更加走向家族化。贝塔斯曼答应过其股东GBL公司,让该公司所占的25%股份上市。但除此以外,莉茨明确地说,她要把贝塔斯曼保留给家族,“心在为此而跳。这就是我们的生命。”这是她说的话。

莉茨担任总裁的贝塔斯曼管理公司控制着贝塔斯曼股份公司75%的发言权。当然,最后这个决定还是她的老公莱茵哈德作出的。用莱茵哈德的话说,将来公司的任何决定“只有在家庭代表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作出。”管理公司董事会由7人构成,家庭成员莉茨、莱茵哈德和儿子克里斯朵夫虽然只占了3席,但当然是他们3人说了算。

莉茨和莱茵哈德有3个共同的孩子,其中两人担任了贝塔斯曼集团的领导职位。老大克里斯朵夫是互联网门户网站Lycos Europe的总裁。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女儿布莉吉特领导着贝塔斯曼5个支柱部门中的一个。

唯一的例外是小儿子安德雷阿斯。他自己拥有一家模特儿公司,没有在家族企业中占据领导岗位的野心。他说:“我是作家,艺术家。”但对他的父亲加强家庭在集团中的影响力的做法,他表示赞同。

莱茵哈德并没有“老透”,他仍然把握着公司的大方向。他最大的兴趣爱好是散步与思考。他说:“当我星期六可以散步5个小时时,我就有时间来思考问题,然后就会带着一堆解决方案回家。思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