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貝塔斯曼長為巨人-摩恩家族不做首富(11)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29日

貝塔斯曼集團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今更是世界媒體業數一數二的巨頭。人們說,貝塔斯曼家的女婿摩恩這一家人本來可以成為世界首富。然而,第5代家長似乎放棄了這條道路。真的放棄了嗎?

https://p.dw.com/p/4yFY
萊茵哈德.摩 恩(右)歡迎德國總統夫婦來到貝塔斯曼總部圖片來源: AP

說起德國媒體業巨頭貝塔斯曼(Bertelsmann)集團,世界上知識群體中人可能很少有不知道的。因為是媒體集團,它牽涉到經濟,也牽涉到政治、文化、社會等所有方面。它的勢力,從今天的女當家人莉茨.摩恩(Liz Mohn)跟世界政治領導人的關係可見一斑。她談到跟瑞典女王一起搞一個慈善活動時說:「然後茜爾維亞(女王的名)給我打電話......」說起跟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會晤,她說:「比爾對我說......」

當然,光從財產上看,今日的摩恩家族也是夠風光的。僅算在家長萊茵哈德.摩恩(Reinhard Mohn)名下的,就有43億歐元(2002年初計57億歐元)。

兩姓一家無數個腳印走來

作為企業家家族,第一代是生於1791年的卡爾.貝塔斯曼(Carl Bertelsmann)。1835年7月1日,他在居特斯羅建立了C.貝塔斯曼出版社。該社的第一本暢銷書叫「宗教麥勒」,是一個基督教歌本。除了用出版物表示對新教的支持,也出版教育類的書籍,推出了兩份報紙。

1849年,當卡爾的兒子亨利希接管企業時,出版社有了14名員工。亨利希開闢了文學類書籍,出版了格林兄弟的著作等,也開始出版實用類書籍,主要是歷史、哲學、語言學這些方面的。他於1862年推出的報紙「保守民眾之友」連續發行了30年。出版社員工逐漸增加到70人。1887年,他還建立了職工養老金和事故保險體制。

1887年,亨利希.貝塔斯曼去世,企業大權落到了「外姓」-女婿約翰內斯.摩恩手裡。這個約翰內斯就成了這個家族的第三代。他忠實於岳父岳祖的「路線」,熱衷於宗教和政治。1910年,他早早地引入了職工有薪休假的體制。

給貝塔斯曼帶來第一次突破的是1921年接管企業的第4代亨利希.摩恩。20年代末,亨利希開始有計劃地出版文學與娛樂類書籍。出版社領導人維克斯弗爾特更是點子層出,比如為書店佈置櫥窗,出版盒裝成套長篇小說(集)。1939年,出版社員工增至400人。

在第三帝國時代,作為出版社的貝塔斯曼企業也被納入了為納粹效勞的軌道。除了文學書籍外,它出版了許多國家民族主義的、甚至反猶太的書籍,它成了納粹軍隊正式讀物的主要出版發行者,在歐洲各地大量印製這類書籍。這使這家出版社得以長時間地生存下去。然而,它最後仍然陷入了與納粹政府的矛盾中,由於私購紙張等問題,貝塔斯曼出版社於1944年被以「對戰爭沒有重要性」的名義被關閉了。1945年3月,在居特斯羅的出版社大樓還在英軍的轟炸中幾乎完全摧毀,只有大多數印刷機倖存了下來。

摩恩在一個點子中起飛

Reinhard Mohn
圖片來源: AP

第五代的萊茵哈德.摩恩是貝塔斯曼集團之成為集團,成為世界頂級企業的真正功臣。而這一切起源於一個金色的點子。

萊茵哈德出生於1921年。後來,他自己說:「我們是6個孩子。所有孩子都得到嚴格的教育。」他是在戰爭中長大的,沒有上過大學。他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回憶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是這樣說的:「我是在30年代長大的。當時社會沉浸在國家民族主義的思維裡。個人要服從一切。今天我還問自己,為什麼(希特勒)能夠這樣地操縱整個民族。要想到:那時沒有自由媒體,我們少年人不能離開德國,因為沒有外匯。1936年,我騎自行車到柏林去,在奧運會期間第一次見到了深色皮膚的人。那是那樣的陌生。」

戰爭期間,萊茵哈德在北非當軍官,為帝國而戰。後來作為戰俘去了美國。在那裡,他看到了民主是怎麼回事,也學到了現代的管理方法。他之所以能夠成為出色的企業家,似乎跟他的個性有著很大的關係。他自己說,他的父母想把他培養成虔誠的教徒,但沒有成功,「我是一個希望一切正確和筆直的年輕人。「」我不是那麼容易被說服的。從納粹時代以來,我對所有教條都持懷疑態度。」也許正是這種懷疑一切的精神把他推上了企業家的頂峰。

1950年6月1日,「貝塔斯曼讀者圈」誕生。這個「創意」被稱為「國王點子」。這個點子是銷售部主任維克斯弗爾特(Wixforth)想出來的。簡單地說就是:一般是讀者去書店,現在是書去讀者那兒。這個點子的成就是驚人的:6個月後就有了5萬2千名會員,12個月後達到10萬,1954年突破百萬,1960年高達300萬。今天,貝塔斯曼這個所謂的「俱樂部」在全世界共擁有2900萬會員。

1952年,貝塔斯曼推出成套的詞典。這些詞典很快在德國贏得了盛名。1956年,貝塔斯曼印刷廠從傳統的印刷技術轉向膠版印刷。今天,這個印刷公司是歐洲最大的膠版印刷公司。

1956年,貝塔斯曼的「讀者圈」外又增加了一個「唱片圈」。1958年,該集團建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

1962年,貝塔斯曼首次「跨國」,在西班牙巴塞羅納建立了國外第一個圖書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擁有國王夫婦這樣的名譽會員,已經成為巴市三大形象之一,另外兩大一是歌劇院,再一個就是巴塞羅納足球俱樂部。

1964年,貝塔斯曼買下了柏林電影公司Ufa,從此與現代影視圈結下了不解之緣。真正的突破發生在1984年,當德國首次允許私人辦電視時,貝塔斯曼跟格魯納+雅爾在漢堡辦了個合資企業,也叫Ufa。這個Ufa佔有了私人電視台RTL40%的股份。RTL很快就發展成歐洲最成功的私人電視台。1997年,這個Ufa跟1931年建立的私立廣播公司CLT兼並,從而產生了歐洲最大的電視集團。2001年,進一步出手,使公司佔RTL集團的股份達到76%;2002年1月,再買下Person電視公司22%的股份。

貝塔斯曼近50年的發展路上有許多里程碑。其中包括1969年買下格魯納與雅爾出版社25%的股份,步入雜誌圈;1971年改製成為股份公司。1980年後,最大的成就大概是極成功地打入世界最大媒體市場美國。80年,貝塔斯曼買下紐約的世界最大簡裝本書出版社Bantam Books,1986年,又購下美國的出版社RCA和Doubleday,1987年在紐約建立了貝塔斯曼音樂集團(BMG);1998年,又買下了美國出版社Random House等。現在,貝塔斯曼早已成為英語出版界的老大。

1997年還有一件大事,即貝塔斯曼於1月在上海開出了中國第一個圖書俱樂部。從此走進了這個世界未來市場。

有一件事始終難以為人理解:1993年,大老闆萊茵哈德.摩恩把集團68.8%的股份交給了貝塔斯曼基金會。2001年,時代周報採訪摩恩時問人,假如您保留下這些股份,把它拋上市,您也許就是世界上的首富了。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摩恩的回答是,做首富對他來說毫無意義,「富有不是我的目標。我後來利用了我的財富來建立這個基金會,並通過這樣做為企業保有資本基礎。」

新摩恩時代-加固家族的勢力

Liz Mohn Bertelsmann Stiftung
圖片來源: presse

(圖:莉茨.摩恩)

萊茵哈德.摩恩仍然好好地活著,但他身邊的風向好像有些轉了。也許因為萊茵哈德已經83歲高齡,管不了也不想管那麼多了?

在這個萊茵哈德.摩恩仍然健在的「新摩恩時代」,主要的人物是萊茵哈德的第二任妻子,比他小20歲的莉茨.摩恩。

莉茨年輕時學的是牙醫助手的職業。1958年,她進入貝塔斯曼圖書俱樂部工作。很快她就成了萊茵哈德的女朋友。1982年,她倆終於締結姻緣。剛開始時,她負責管一些社會性質的項目,比如名為「新聲」的歌唱比賽。然後,她不斷擴張。她進入了貝塔斯曼基金會理事會和貝塔斯曼股份公司監事會。她說:「我會設計安排,但權力對我來說是個負面的概念。」

莉茨是個渾身上下充滿活力的女人,有著強大的交際能力。也許,她的野心直到2002年前董事長米德爾霍夫下台才充分顯示出來。她幹脆擔任了貝塔斯曼管理公司的總裁。從此,貝塔斯曼更加走向家族化。貝塔斯曼答應過其股東GBL公司,讓該公司所佔的25%股份上市。但除此以外,莉茨明確地說,她要把貝塔斯曼保留給家族,「心在為此而跳。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這是她說的話。

莉茨擔任總裁的貝塔斯曼管理公司控制著貝塔斯曼股份公司75%的發言權。當然,最後這個決定還是她的老公萊茵哈德作出的。用萊茵哈德的話說,將來公司的任何決定「只有在家庭代表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作出。」管理公司董事會由7人構成,家庭成員莉茨、萊茵哈德和兒子克里斯朵夫雖然只佔了3席,但當然是他們3人說了算。

莉茨和萊茵哈德有3個共同的孩子,其中兩人擔任了貝塔斯曼集團的領導職位。老大克里斯朵夫是網路门戶網站Lycos Europe的總裁。獲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的女兒布莉吉特領導著貝塔斯曼5個支柱部門中的一個。

唯一的例外是小兒子安德雷阿斯。他自己擁有一家模特兒兒公司,沒有在家族企業中佔據領導崗位的野心。他說:「我是作家,藝術家。」但對他的父親加強家庭在集團中的影響力的做法,他表示贊同。

萊茵哈德並沒有「老透」,他仍然把握著公司的大方向。他最大的興趣愛好是散步與思考。他說:「當我星期六可以散步5個小時時,我就有時間來思考問題,然後就會帶著一堆解決方案回家。思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