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1989年11月9日 - 難忘的一天

Alexander Kudascheff2014年11月9日

1989年11月9日,分隔東西德的柏林牆倒塌。德國之聲總編Alexander Kudascheff認為,這一天無論對於前東德、前西德還是歐洲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

https://p.dw.com/p/1Djf7
Alexander Kudascheff DW Chefredakteur Kommentar Bild
德國之聲主編Alexander Kudascheff圖片來源: DW/M. Müller

(德國之聲中文網)1989年11月9日,是一個奇妙的時刻。從晚上記者會上前東德官員誤解上級意思,錯誤宣佈東德民眾即刻起可自由出境旅遊,到連夜之內柏林牆的倒塌,僅僅幾小時時間,而德國及歐洲公民的生活由此發生巨大改變。歷史性事件就在這天發生。社會主義東德政權在示威民眾和離境要求前往他國的公民的壓力下突然崩潰。柏林牆的倒塌也是前東德的末日,儘管兩德統一在一年後才得以實現。不過,一個沒有了柏林牆和鐵絲網的東德,一個允許其公民自由旅行的東德,已經不再具備存在的資格 - 除了它在東歐陣營和華沙公約組織的位置。

當年由改革派政治家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以及東德政府,都選擇不動用武力,並排除了採取類似1989年夏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的屠殺清場式"中國解決方案"的可能。1989年11月9日的民主自由運動,沒有發生像1953年東德"6‧17事件"一樣被血腥鎮壓,也沒有讓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以及1968年"布拉格之春"重演。柏林牆的倒塌是前東德民眾和平抗議的結果。

Berlin Feierlichkeiten am 9. November 25 Jahre Mauerfall Merkel
梅克爾在柏林牆倒塌25周年紀念活動上講話圖片來源: Reuters/F. Bensch

11月9日是充滿幸福與淚水的一天,是觸動德國人感情神經的一天。它也是喚起被遺忘或隱藏的情感的一天,喚起牆兩側人希望重新統一、喚起東邊人希望獲得自由的願望的一天。這種感覺,讓德國人特別是柏林人為之傾倒。這種快樂,對我們所有人來說無與倫比。這一天也清晰地證明了,40年的分割並沒有讓共同的歸屬感消失 - 而這一點也的確讓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感到意外。威利‧布蘭特的永不過時的經典名言也產生自當年:"原本就屬於一個整體的東西,現在就會生長在一起。"而這種"長在一起",並非針對其他任何人,特別不是針對近鄰。這場和平運動,讓德國在歐洲的中央紮下根。

正如一本在前東德被禁、卻仍然擁有許多讀者的書中寫的那樣,當年人民的抗議,是反對社會主義專制統治,反對規定一切的"監護人似的國家"。抗議者要求的是一個開放的國家,一個民眾不再被禁錮其中的國家。也正因此,"自由出境旅遊"成了當年民眾最核心的訴求。要求少一些國家的監管相比之下不是最強烈的訴求。也正因此,重新統一後的德國的政治遺傳基因中包含著嚮往一個"強大的、關懷民眾的國家"的願望,幾乎成了對歷史的諷刺。東德抗議的對像是"國家高層",而不是要一個更開放的社會。

柏林牆倒塌後,從宗教上說,德國有更多福音新教的元素;政治上說,意識形態的衝突更少,或者也可以說,更加偏左。而且對內對外代表德國的兩位最高國家領導人,聯邦總理梅克爾和國家元首聯邦總統高克都曾是東德公民。這兩位曾經在東德生活的閱歷和對其的影響也時有體現,甚至有時招致批評。不過,德國的政治運作早已沒有了東西界限。民眾心中的統一感也比許多人想像的要強烈的多。而這種統一感正是始於1989年11月9日這一充滿幸福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