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的未来 | 文化经纬 | DW | 07.12.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德语的未来

英语依然是头号世界语言,汉语居其后。不过,德语也扮演着全球角色,并且不只是一种文化语言。歌德学院开展了一个事关德语未来的系列活动。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语具备何种潜力?德语会有怎样的发展?未来,它是否能、以及应扮演何种角色?面向全球的歌德学院在一整年时间里寻求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今年一月,它同杜登辞典编辑部、德国语言研究所和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共同启动了一个取名为“德语3.0”的动议项目,组织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各界人士,在国内外举办了不下60场活动,推动有关德语未来的对话。

活动多样

例如,在慕尼黑的一个活动便涉及电脑软件的新霸权,以及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搜索引擎的建议可以不加思索地取代个人的查找,本应自主的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威胁;在埃森的文化科学研究所,人们达成一致的看法,即:语言不仅用于交流,而且也被打上文化的印记,反映出对现实的独特视角。

Deutsch3.0 Veranstaltung Goethe Institut Berlin

歌德学院院长莱曼(2014.12.1)

在中小学课堂上,学生们探讨他们日常用语中的多文化元素;在布达佩斯的专业会议讨论日尔曼语言文学和作为科技语言的德语;柏林的科学院议论辞典的未来;在慕尼黑,青年学子们研讨的题目是,新媒体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语言。

歌德学院院长莱曼(Klaus-Dieter Lehmann)在柏林举行的“德语3.0”动议系列活动闭幕会议上表示,歌德学院的任务是,在全球促进和推广德语。不过,他指出,各方都认识到,促进德语必须从国内开始,因为,德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语言,会受到境外的密切关注,从而产生激发或消解外国人学德语热情的效果。

莱曼院长指出,人类不断增加的机动性、全球化及数字化不仅给语言打上烙印,而且也改变了语言,为能确保它的未来,必须对它有确切的了解,所以,才会实施“德语3.0”项目,才会建立讨论语言文化的这一新平台。

中心视角

“项目专刊”不间断地记录了一年来围绕“德语3.0”开展的所有讨论。歌德学院秘书长艾伯特(Johannes Ebert)总结道,有关讨论结果明确告诉人们,在现代欧洲,尤其是在移民国家德国,多语性有多重要。艾伯特指出,为在德国站住脚跟,融入社会,就必须会说德语;反过来,在国际范围经营的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德国经济企业也会因员工会多种语言而受益。他指出,语言早已成为一个经济因素,谁若能用商务伙伴的语言交谈,机会常常便会更多。

Ausländische Studierende in Deutschland

2014年,外国人占在德高校生总数的15%。

“德语3.0”项目的另一个论点是,对跨文化能力培训和语言课程的需求会继续增加,在这里,德语是外国专业人才在专业和社会融合方面成功的钥匙。在高校领域,情况也相同。目前,15%的德国高校在校生来自海外。德国经济界基金联合会副秘书长迈尔—古克尔(Volker Meyer-Guckel)指出,近年内,比例将升至25%。

迈尔—古克尔表示,70%以上的在德国高校毕业的外国学生愿意留在德国,但成功留下的只占四分之一。最常见的原因是德语不行。在越来越多使用英语的高校,这一缺憾不会马上让人觉察到。

“德语3.0”介绍了一系列高校项目,走出旨在促进多语性、留住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的新路。

“德语3.0”整个项目得出的结论是,德语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是德国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