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闻变少不是因为国家变正常” | 文化经纬 | DW | 09.05.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中国奇闻变少不是因为国家变正常”

继2013获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奖项后,新闻聚合类站点“奇闻录”今年又获中文新媒体公众奖。该站主创人员解释他们观察到中国奇闻变少的原因。

德国之声: 2013获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奖项后,今年获得中文新媒体公众奖,有何感受?

"奇闻录"团队:去年 The BOBs 十周年时,大赛名称由原来的"博客大赛"更名为现在的"新媒体大赛",这意味着参选的媒体形式更加多样,不仅包括原有的博客、微博,也包括了微信公号、Facebook Page、互联网项目等。

能够和众多优秀的新媒体项目一起被提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荣幸。最后能够再次获奖,也让我们看见了自己将近三年坚持付出的回报,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非常感谢德国之声创立这样一个致力于推动互联网言论自由的奖项,也非常感谢本届大赛的评委和参与投票的网友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

最近几年,中文互联网言论的空间不断收窄,中国的新闻自由度排名也始终位于全球倒数。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感到非常痛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在墙内墙外,仍有许多人在不同领域通过各样努力推动中国的言论自由,我们也非常想向这群人致敬。

1921年,胡适之先生在送别友人时曾写的下一首小诗《晨星篇》,或许也可以概括我们创办"奇闻录"的愿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努力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你们的新闻聚合类站点旨在搜罗互联网上与中国话题相关的各种奇闻。什么样的新闻才会被你们被当作"奇闻"收集?

其实我们的"奇闻"和许多网站上对"奇闻"定义很不同,我们不会聚合诸如"龙婴降世"、"某明星家中发现20吨黄金"、"女子活吞八爪鱼"等"奇葩新闻"。相反,我们所聚合的绝大多数新闻都可以说是"严肃新闻"。

首先,我们会要求自己所聚合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我们自己也整理了一个可供转载新闻的"白名单"。一般来说,只有经过这些权威消息源发布的新闻,我们才会对相关题材的新闻进行聚合。而在进行新闻编辑时,遇到存疑的新闻事实我们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求证,如果无法求证,我们宁可选择不发布。

其次,我们所聚合的新闻绝大多数与中国时事议题相关。我们曾在网站的介绍中写道:"别处的奇闻,到了这里可能就变成了常事;而这里的常事,在别处看来可能个个都是奇闻。" 许多在中国发生的"严肃新闻",如果以一个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来看,可能就变成了"奇闻":你无法想象一个正常国家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在妇女节将女权活动人士拘留37天,也无法想象一个医院的院长可以受贿100套房产……但类似的新闻却几乎每一天都在中国发生,我们希望记录下这些"严肃"的"奇闻",为这个时代留下见证。

再次,我们所聚合的新闻须富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2013 年获得最佳中文博客奖项时,评委胡泳曾表示,"奇闻录是用一种有趣、幽默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梳理和呈现,让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当代中国的种种荒诞性,如同卡夫卡笔下噩梦般的经历和人物。" 这是对我们的新闻选题及编辑方式的精准概括。对于一个小型的独立媒体来说,特色和性格尤为重要,而我们选择了"奇闻"这个切入角度,通过荒诞却真实的内容、幽默而有态度的标题来彰显自身的新闻性格。

你们的读者群是谁?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奇闻录的读者。

我们希望奇闻录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望向中国,你看到的景象或许荒诞不经,或许光怪陆离,但这确实就是中国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可能是网站内容偏硬,在 Google Analytics 的统计数据中,我们的读者群超过 90% 都是男性,年龄层基本在 25-44 岁。我们在私下也接触到一些读者,他们基本都对中国议题非常关心,平时也都有阅读新闻的习惯。

读者对你们所选奇闻的反应如何?

从我们私下接触到的读者来看,绝大部分的读者对于这样一种富有特色的新闻聚合是很有兴趣的。无论在新闻选题还是呈现方式上,奇闻录都和现有的中文媒体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不求快、不求多,而是做减法、求特色--只聚合那些极富荒诞色彩的真实新闻,并用富有幽默感的标题体现我们对该条新闻的态度。在媒体形态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相信这种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新闻处理方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Bobs Awards 2015

从2004年开始,德国之声为全球有名的博主、活动人士以及记者们设立了Bobs新媒体大赛。



你们于2012年创办"奇闻录"2013年获得提名时,你们曾说,创办大半年的时间里遇到不少困难。具体指哪些困难?现在又过去了两个年头,你们的困难解决了吗?

我们的困难来自于多个方面:网站在中国大陆被全面封锁;除了微薄的 Google 广告收入和少量的网友捐助之外,没有任何的资金来源;没有全时间的编辑,所有的内容更新、网站维护都是依靠创办人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由于不设审查,内容较"敏感",也会有人身安全方面的顾虑。

其中每一个都是不小的困难,在中国大陆被全面封锁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压力,曾经让许多优秀的中文独立媒体最后都销声匿迹,例如爱枣报、自曲新闻、译者等等,我们一方面感到非常惋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自己究竟能撑多久。2013 年网站被封锁后,我们的流量直线下跌,对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我们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迷惘期,但最后还是决定不改变编辑方针,在墙外努力坚守,其中获得 2013 年最佳中文博客的奖项,也给了我们许多坚持下去的动力。

再过三个多月,奇闻录建站就整整三年了。老实说,目前网站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时期。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全靠创办人利用业余时间维护,一方面导致了每天内容发布数量不均、漏掉了许多重要新闻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想要进行的拓展项目也迟迟无法进行。



两年前,你们还说"希望这个国家可以越来越'正常',这个社会不要有太多的'奇闻'。事实让你们失望了吗?奇闻变多还是变少了?

如果单纯从我们发布新闻的数量上来看,今年和两年前相比,"奇闻"的数量是大大减少了。但我们并不认为是因为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正常",反倒是由于对媒体的管控更加严苛所致。

由于我们是一个新闻聚合类站点,并不自采新闻,所以我们的"奇闻"也全部来自于其他权威媒体的报道,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内媒体。在 2013 年"8·19"讲话之后,我们留意到国内的媒体环境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新型党媒",与传统党媒相比,这些媒体更"接地气"、更懂得怎样"小骂大帮忙";另一方面,对于媒体的管控程度实际上比以往更加严苛,例如网易在新媒体尝试方面做得非常不错的"真话"栏目就被勒令下线。另外,在这两年时间内,国内的微信公号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其中时政新闻类的公号却非常非常少。


什么样的国家对你们而言才是正常的?

别的不说,最起码"奇闻录"应该可以正常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