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南周事件、“境外势力”与中国经济

2013年1月13日

南周事件余波未了,“境外势力”仍在关注。中国经济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出路吗?

https://p.dw.com/p/17JFd
A protester calling for greater media freedom outside the headquarters of Nanfang Media Group in Guangzhou holds up a banner saying "freedom of press reflects the public's opinion" in Chinese on January 9, 2013. A Chinese weekly newspaper at the centre of rare public protests about government censorship will publish as usual on January 10, a senior reporter said, following reports of a deal to end the row. The row at the popular liberal paper, which had an article urging greater rights protection replaced with one praising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has seen demonstrators mass outside its headquarters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Guangzhou. AFP PHOTO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TR/AFP/Getty Images)
图像来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南周事件中,传言高层认为此事有"境外势力"参与。《澳门日报》发表文章谈论"审查和境外势力"。作者凌谷认为, "境外势力"是一个奇妙的概念,这跟"人民的敌人"一样,"是个幻化无穷、适意随心的代词,指谁打谁,让人百口难辩。在国内官方用语中,'境内'指中国大陆领土,不含港澳;'境外'指中国海关关境以外,包括港、澳、台及中国领土之外的世界。所以,港澳居民是属于'境外人士',如果说了让当权者不高兴的话,就是'境外势力'了。"

文章指出,诺贝尔文学得奖者莫言认为,所有国家都存在审查制度,它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直接说:"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作者认为,"这真是叫人啼笑皆非的罗生门,也是境内、境外之别的冷笑话"。" 悲哀的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在中、高级公务员的家属都移居海外多年之后,还视'境外势力'为洪水猛兽。这正是这个过时的审查制度造成的严重思觉失调。"作者呼吁,"有良知、有魄力的政治家深知审查制度是麻痹社会自我修复能力的毒药,敢于迎难而上,解除这种可笑可怕的制度"。

南周事件的意义

知名时评人梁文道在香港《苹果日报》撰文说,关于《南方周末》的一切纷扰,至此画上句号。报纸照样出刊,撤走一个本来就由上头派驻下来监管大家的总编,其他员工不被追究。在他们最后发出的声明里面,尽管始终不提庹震的名字,但至少鲜明曝露了监管审查的存在。但是,他说,"以我对国情的认知,这简直可以说是个令人喜出望外的'阶段性胜利'了"。

对于这场抗议的意义,梁文道认为,首先,"它正面展示了时代的变化。在这场六四以后未曾见过的媒体公开大摊牌行动里头,我们可以看见各地媒体或隐或显的声援,网络上从豪商明星到一般网民的表态,乃至于直接走上街头而无所畏惧的市民百姓。即便对掌权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太过鲜明的民心风向标"。其次,它给当事官员一个教训,"一方面,上头不想风波扩大,于是不愿扩大打击范围。另一方面,这大概也给了其他地方宣传官员一个教训。我不肯定此后媒体形势会不会好转,但至少有个希望。我肯定宣传官员更不好当,要怎么把握才不会出事呢?"

A vendor adjusts a stack of latest edition of Southern Weekly newspaper at a newsstand near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newspaper i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Thursday, Jan. 10, 2013. The influential weekly newspaper whose staff rebelled to protest heavy-handed censorship by China's government officials published as normal Thursday after a compromise that called for relaxing some intrusive controls but left lingering ill-will among some reporters and editors. (Foto: Vincent Yu/AP/dapd)
图像来源: dapd

台湾学者、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在台湾《苹果日报》上撰文指出,《南方周末》可能是中国媒体自由的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不论结局如何,到底中国发生了几十年来最重大的言论自由运动。因为离奇,有人认定必是中国高层权斗暗潮汹涌。林浊水指出,"先不论这是不是真的,最值得关心的是《南周》和《炎黄》的宪法梦是不是习的宪法梦──这才是最关键所在。 "然而,不幸的是现在没有人的答案是保险对的。一种说法是,"《南周》、《炎黄》都强调分权是自由主义的民主,但习演讲却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集中制,这两种价值观南辕北辙,更何况他既在其他场合肯定毛,又说任何改革都不能和过去一刀切 ","那么多人却只能那么不民主心态地把成败放在习一人身上,而亲切、强烈儒家道德意识的他,思想却那么的莫测高深,于是期待忧虑兼而有之之余,只好叹息,华人的民主路虽诱人,却注定坎坷。"

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已走入死胡同?

《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讨论,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已走入死胡同?作者刘罡指出,"学术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太过依赖,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必须扭转中国经济的失衡局面,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问题是,中国的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若降低投资增速,则消费增速也很有可能同步下降,这样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部引擎将同时熄火,中国经济势必走入死胡同"。

刘罡说,"中国主要依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着力降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以来的情况已经充分证明,这种局面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可能反而会以更快的速度冲进死胡同"。不调结构是等死,调结构是"找死",中国经济难道就没有生路了吗?有人独出心裁地为中国经济指出了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出路,走先发展后改革的"铁道部之路",用快速发展造成的既成事实来"倒逼"体制改革。刘罡指出,"要判断这一理论正确与否,不妨先看看中国铁道部能否在大建高铁的带动下实现扭亏为盈"。

摘编:张平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