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郝柏村新書發布 為蔣介石叫屈

2011年6月18日

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日前發表新書,書中他以個人和故總統蔣介石相處多年的經驗,解讀1945年二次大戰勝利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之間,這關鍵5年蔣介石的日記內容,並替蔣介石的歷史功過下了註解。

https://p.dw.com/p/11ecj
圖片來源: Klaus Bardenhagen
郝柏村新書解讀歷史

1935年就進入中央(黃埔)軍校就讀,高齡九十二歲的郝柏村,特別選在6月16日黃埔建軍紀念日,發表新書《蔣公日記 1945-1949,郝柏村解讀》。堅持書名使用《蔣公日記》,是感念曾在1965到1971年間擔任蔣介石侍衛長,但郝柏村表示,書中以客觀角度評論蔣介石,為後代留下最翔實的歷史紀錄。

郝柏村說,他在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級軍官,親眼見證了國民政府從巔峰跌落谷底,但遷台後,當時的主要將領卻對如何失敗諱莫如深,郝柏村認為,國民黨在大陸會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深入民間基層。郝柏村在書中也提到蔣介石的領導風格,大小事情都管,卻不管底下的人到底有沒有落實。在對外鬥爭中,蔣介石過於陽剛,所以敗給毛澤東的陰狠。

公開替蔣介石叫屈

儘管失去大陸,郝柏村還是肯定蔣介石的貢獻,認為他除了領導對日抗戰、爭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在撤退到台灣後,也決定要保住台灣,把黃金和文物運到台灣。1946年,蔣介石更不顧各方反對,召開制憲會議,奠定了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基礎,也為兩岸發展奠下基石。

郝柏村在新書發表會上,公開替蔣介石叫屈,他指出,1949年蔣介石失去中國至今,抗戰歷史真相不見了,蔣介石在大陸從民族救星成為人民公敵,在台灣也因政治開放,從政治守護者成為二二八事件元兇。

出席郝柏村新書發表會的台灣總統馬英九也認同,蔣介石製定並實施中華民國憲法是一大貢獻,直到今天,台灣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憲法還是最重要的依據,如果沒有這部憲法,真的很難推動兩岸關係。

對退役將領爭相訪陸不以為然

由於親身經歷過對日八年抗戰及國共內戰,郝柏村接受媒體訪問時感慨地說,"兩岸終究是要和解、不能打的,打對台灣一點好處都沒有。"但對於退役將領爭相訪問大陸,甚至惹出失言風波,他卻有些不以為然。這幾年偶爾也會往大陸跑的郝柏村,最喜歡看昔日的軍事遺跡。當過八年參謀總長,接著出任國防部長,過去廿年退役的上將都算是他的徒子徒孫。郝柏村認為,這些將領在未獲官方授權的情況下,與中共軍方接觸,對於兩岸情勢,一點幫助也沒有。

郝柏村也批評中共不聰明,部署飛彈瞄準台灣,只是讓台獨有政治議題可以炒作、挑撥而已,但如果中共的目標是對著美國,部署飛彈是對美國的政治姿態表達,則又另當別論。

針對兩岸關係及台美軍售,郝柏村認為,兩岸關係是"具國際因素的內政關係",兩岸關係不光是台北與北京,還牽動華府,現在兩岸維持現狀,是兩岸關係與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軍售則是美國與台灣實質關係的重要基礎。

原定於去年底問世的《蔣公日記》新書共有五冊,卻因為蔣家家屬對著作權的爭議而生變,出版社決定先行出版郝柏村的解讀部分,其中並未使用或摘錄任何一篇《蔣公日記》的內文。而社會大眾想要看到《蔣公日記》的出版,還有得等。

作者:尼爾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