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Wer war Hermann Hesse?

2012年8月8日

五十年前的今天,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逝世,而他的作品仍流傳至今。他是德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

https://p.dw.com/p/15lp1

如果想要明確表達一個東西沒有價值,德國人通常會選擇常用的"花盆比喻",即說一個東西無法贏得花盆。1962年,85歲的黑塞因中風去世,對此著名的德國"時代"周刊上寫道:赫爾曼‧黑塞不會再'贏得花盆'了。然而時間卻證實了"時代"雜誌當時的判斷是個錯誤,現在黑塞的作品又出現在了各大書架上。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發行至少1.25億冊。

他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然而他的父母卻有著另外的想法。他們想讓黑塞像他們一樣成為一名神職人員:他的父親早在他出生前就在印度當傳教士,而他的母親則是一名傳教士的女兒。1877年6月2日,黑塞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他出生在斯圖加特附近的卡爾夫市,成長在一個非常虔誠的家庭環境中。1891年,他的父母將他送入新教的穆爾布隆修道院。幾個月之後他便從那裡逃了出來,原因是他無法忍受教會的教育。

"要麼成為作家,要麼什麼都不做"

他的意志很堅定:"要麼成為作家,要麼什麼都不做"。寫作的道路正如奧德賽般曲折。黑塞拜訪了不同的學校,卻無法找到他想要的,於是在他十五歲時因為抑鬱試圖自殺。最終他在一家機械製造廠工作,後來又換到了一家鐘表製造廠,然後到了書店。

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實現自我的艱難過程是黑塞晚期作品的主要題材。他的作品裡有許多對自身經歷的影射,帶有對自身的分析以及見解。黑塞傳記的作者貢納爾‧德克爾這樣解釋全世界對黑塞文學的關注:"這是對自主和宗教自由的問題。對宗教的理解問題不能光靠鬥爭或者傳教,而應該容忍其他的生活理念和觀念。"

Casa Camuzzi in Montagnola
蒙塔諾拉市的Casa Camuzzi - 黑塞在此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UMONT Bildarchiv

1904年黑塞憑借其長篇小說《鄉愁》(Peter Camenzind)取得了文學性的突破,開始以寫作為生。他與攝影師瑪麗亞‧伯努利(Maria Bernoulli)結婚,兩人定居博登湖,在那裡有了他們的孩子。然而長久以往這一切並不適合黑塞,安定的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安全感對他來說過於舒適,以至於後來成了一種對他的折磨。這導致了他第一段婚姻出現問題,然而這並不是他的最後一段婚姻。

於是黑塞逃離了博登湖邊的農舍,奔向了世界,他去了斯里蘭卡以及印度尼西亞。這次的亞洲之旅對他後期的作品影響深遠,比如他的短篇小說"流浪者之歌"。結束旅程後他便移居瑞士並於1914年一戰爆發之際自願參軍。然而由於被診斷為弱視的關係,他無法參加前線,後來在伯爾尼的一家為德國戰俘提供幫助的機構工作。

從戰爭志願者到戰爭反對者

然而戰爭及其宣傳卻越來越讓黑塞反感。他於戰前在"新蘇黎世報"上改寫了一篇題為"哦 朋友們,不要用這種語氣"文章,想借此來呼籲德國知識分子少一些民族情結,多一些人性。結果給自己引來了敵意,憎恨以及諷刺。多方的批評以及戰事讓他感到震驚。與此同時,他的家庭方面也出現了困難:父親的逝世以及幼子的重病讓黑塞陷入了危機。1917年,他尋求了心理幫助。在長篇小說《德米安》(Demian)中,他借由人物埃米爾‧辛克萊(Emil Sinclair)寫下了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

08.2012 DW Highlights August Hermann Hesse

結束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後,黑塞離開了他的家庭去尋找新的開始。他移居瑞士提挈諾,並在那裡創作了一些重要的作品, 如《荒原狼》(Der Steppenwolf)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1924年,他正式加入瑞士國籍並與露絲‧溫格(Ruth Wenger)結婚,然而三年後這段婚姻也以失敗告終。他的第三任妻子,藝術歷史學家尼農‧多布林(Ninon Dolbin)於1931年嫁給黑塞並伴隨他走到生命的盡頭。

作為納粹反對者的黑塞

對於納粹在德國的上台黑塞感到擔憂並持反對態度。在戰爭期間他幫助受納粹政府迫害的德國難民如托馬斯‧曼(Thomas Mann)以及布萊希特(Berthold Brecht)等,為他們提供庇護。在戰爭中也誕生了他最後的一部大作《玻璃球游戲》(Das Glasperlenspiel)。憑借這部作品他於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充滿靈感的創作在他果敢而深入的自我發展中成為了古典人文主義以及高品位藝術風格的理想代表",頒獎詞中寫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黑塞的作品在德國廣受歡迎,讀者借其作品尋找方向以及自我反省。

1962年,赫爾曼‧黑塞在瑞士提挈諾逝世,而其作品的歡迎度也似乎隨之減退。批評家稱他的作品為沒有水準的拙劣藝術品。直到美國嬉皮士運動才將他的文學作品又一次推向流行。那些年輕人在他那些分裂的角色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理想的藝術個體與現實的社會市民中徘徊掙扎。正如黑塞的《荒原狼》中的主人公哈裡‧哈勒爾那樣。這本書後來成為了經典。而黑塞熱潮也從美國迅速向世界擴散,直到今天仍未減退。

出版了大部分黑塞作品的蘇爾坎普出版社於2005年就"時代"周刊對黑塞去世的悼文作出了如下回應:"沒有任何其他作家能比赫爾曼‧黑塞讓蘇爾坎普出版社贏得更多的'花盆'。"

作者:Laura Döing 編譯:菜籽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