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新冠停擺時期的朝令夕改

Marcel Fürstenau
2021年2月21日

希望就這樣破滅了:最高染疫界值突然從50下調為35。好在一位有影響力的政治家終於起來反抗了。不過,在德國之聲編輯Marcel Fürstenau看來, 此君並不可信。

https://p.dw.com/p/3pZ7k
Deutschland Anglizismus des Jahres 2020 ist Lockdown
圖片來源: Frank Hoermann/SvenSimon/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捫心自問:你知道源於法語的這個詞「incidence」怎麼翻譯嗎?很簡單啊:頻率。倘你迄今並不清楚,也不必憂慮。畢竟,在梅克爾或其他重要人物又像談天氣一樣談"incidence "之時,你肯定早就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當然是這樣啦!根據德國權威詞典〈杜登〉(《Duden》)的定義,它意指 "一定時期內,一定規模人群中發生的新患病的數量"。

與又稱COVID-19的新冠有關,這個數字指的是平均10萬人在7天內的染疫率。自11月初德國實施第二次停擺以來,這個數字婦孺皆知:50。正是梅克爾本人給出了這一神奇界值,要求全力以赴,不得超過這一界值,只有在這一界值內,才能考慮放寬停擺措施。
民主上有疑問的治理方式

由此,數月以來,全德國都盯著這個與眾多希望緊密相連的數字:開放學校和日托中心、商店和餐館、電影院和博物館、更多的私人集會,以致旅行。這些希望全由聯邦總理和16個聯邦州的政府首腦所培育。自2020年3月起,德國憲法中並無相關設置的這一替代性政府,幾乎一手遮天,規定德國允許什麼、尤其是禁止什麼。

Deutschland Köln | Pressekonferenz Ford Werk | Armin Laschet
北威州州長拉舍特公開對聯邦政府的防疫政策表達不滿圖片來源: Oliver Berg/dpa/picture alliance

在民主意義上廣受質疑的這一決策體的最新決策讓很多人失望至極:因為,幾乎一夜之間,界值50變成了35,而只有在達到這一界值後,才能大規模松綁。這一頗富隨心所欲色彩的收緊政策的理由是,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其實,自新館疫情爆發起,專家們便一直在警告會出現變異毒株。由此,誰都不該假裝驚訝。再者,變種毒株的危險性有多大,目前尚無徹底研究。

批評者遭訓

當然,那些在聯邦和州一級管理我們的人全都明白。圍在他們身邊的想必都是最優秀的男女專業人才,他們在潛心研究病毒、設計疫苗接種策略、設計松綁方案。不過,他們當中,從未有過一致的意見。 對此,因新冠而怠倦的德國已習以為常。 但50這個界值該是鐵板釘釘的數字! 這個目標值在新聞發布會、訪談節目和採訪中一次又一次地傳達給我們,——儼然一項承諾。

近4個月來,全國8300多萬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令人欽佩地遵守那些深入私生活的禁令。然而,在放棄了那麼多後,他們的自律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誰若抱怨,誰就會被上面教訓說,35這個數字自11月起就出現在《感染防護法》中了。確實不假。然而,它是模糊的、半生不熟的,正如新冠政策不幸依舊如此。

Deutsche Welle Marcel Fürstenau Kommentarbild ohne Mikrofon
本文作者Marcel Fürstenau圖片來源: DW

在野黨們的分階段計劃深思熟慮

而最重要的是,必須說話算話。誰動不動就把50界值掛在嘴邊,也就該以此被量度。執政者本可以參考反對派提出的分階段松綁計劃,將其作為一種替代方案,而不是將之斥為民粹主義。自民黨、綠黨、左翼黨和 「德國另類選擇黨」拿出的方案的背後也多為科學界和經濟界智者。   

聯邦各州州長中有一人忍無可忍了:阿明‧拉舍特(Armin Laschet),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長。該州人口佔德國總人口20%以上。這位基民盟人士說,生活 "不只由染疫率組成"。這位基民盟可能的總理候選人、今年9月聯邦議院選舉後梅克爾的潛在接班人更進一步表示,不能一再發明新界值,"以阻止生活回歸正常"。

民粹主義者兼希望的承載者

毫無疑問, 口氣可謂強硬,頗能打動人,說出了很多人的想法。你可以認為這是機會主義,因為作為州長,拉舍特也對最近宣佈的這一決策負有責任:在人們已對之嗤之以鼻的染疫率降至35之前,不實施全面松綁。從這個角度看,目前僅次於梅克爾的這位最有權勢和影響力的基民盟政治家缺乏公信力。

然而,拉舍特也為所有厭倦了朝令夕改、溝通不暢的新冠政策的人帶來一線希望。發生了界值50變異為35這一災難後,人們不禁自問:接下來會是什麼數字?

但願不是「0」。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