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中國的強國夢

Alexander Freund2015年3月5日

中國計劃再次大幅提高軍費開支。這不僅給鄰國造成擔憂,也是為中國建立新的自信服務。然而德國之聲記者Alexander Freund認為,要想「秀肌肉」,中國其實也可以選擇別的方法。

https://p.dw.com/p/1ElNY
Chinesicher Kampfjet J-31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個超級大國的軍事打擊能力是中國絕對無法具備的。到目前為止,中國僅僅在經濟領域擁有在世界舞台上唱主角的實力。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的經濟發動機上。但在大的地區衝突方面,中國始終選擇置身事外,至少在軍事上。自身的經濟發展對於中國來說享有最高優先地位。不過這一現狀肯定會發生改變,因為在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開始表現得越來越自信,當然人們也可以將其解讀為更咄咄逼人。中國計劃再度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也與這一圖景相符合。雖然今年的軍費提高幅度比去年略低,但近年來中國將巨額資金用於其軍隊現代化建設,為此感到擔憂的並不僅僅是鄰國。中國領導層指美國軍費開支比中國還要龐大許多儘管並非沒有道理,但美國本來就將自己視為世界上僅存的超級大國。那麼,這裡是不是使用了雙重標準呢?

北京仍然感覺自己在軍事上處於劣勢。雖然目前210萬的軍隊規模已經從數量上達到世界第二,空軍規模是亞洲最大,中國還擁有可以安裝核彈頭的洲際導彈,理論上打擊範圍可及美國,但北京所追求的並非僅限於保衛國土,而是進攻性地維持自己在利益所在地區的影響力。因此,中國的軍費投資主要用於發展進攻型武器,以具備快速贏得地區衝突的能力。比如在航空母艦方面,這個自豪的大國至今也只擁有一艘航空母艦,還是從烏克蘭那裡買來後改裝的。

你可以說,在經濟上趕超世界發達國家之後,也在軍事上尋求發展這是中國人合理的權利。畢竟其它的大國也一再採取軍事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比如美國就一直在這麼做。而俄羅斯目前在烏克蘭的所作所為也是如此。

然而在同樣的權利意識之下,整個亞洲掀起了一輪聲勢浩大的軍備競賽,這不僅使中國的鄰國或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感到擔憂,世界各國都為此拉響了警鐘。因為亞洲安全局勢不僅僅關係到通過亞洲航道運行的世界貿易運輸,關鍵是這種軍備競賽反映了亞洲各國之間互不信任情緒的日益增長,以及用軍事手段而不是外交途徑解決衝突的門檻日益放低。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衝突局勢可能演變為一場災難,其衝擊波將會傳遍整個地球。現在,除了中國以外,印度、日本、菲律賓、印尼、越南,或者說幾乎是所有國家,都在擴張軍備。這裡蘊藏著足夠的潛在衝突因素。尤其是針對一些無人居住島嶼的主權紛爭隱藏著最大的危機爆發力,因為衝突各國的民族主義勢力都在其中扮演者推波助瀾的角色。主權爭議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巨大的漁場資源或者可能存在的礦藏,但事實上這是一種爭奪勢力範圍的較量。中國已經通過多處開發建設項目開始做出挑釁,創造"既成事實",並且派出戰艦巡航顯示其力量存在。這是一種宣示:看,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留下來。與這種"挖土機"外交戰略相輔相成的,是未來愈加強大的中國海軍所顯示出來的一種不容置疑的強勢。

Alexander Freund DW-RADIO/DW-WORLD.DE Leitung Hintergrund NEU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DW/Christel Becker-Rau

在安全政策領域,中國將進行重新自我定位。這其中包括新的"反恐法",該法律將允許中國在海外進行軍事幹預行動,只要中國公民或者是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此外,鄰國日本也在計劃推出一部類似的法律。日本保守派民族主義政府認為在以中國為主的外部威脅之下,二戰後制定的日本和平憲法已經不合時宜。誰能夠阻止一個國家掌握自衛的權利呢?一部"反恐法",這聽起來不是也挺好的麼?然而,這其中的界限卻是大有文章可做。畢竟其它大國也在這方面提供了不少先例。

不過,中國軍費的增加並不意味著北京真的在做戰爭準備。要想歷史的悲劇不再上演,現在還有時間。對於大多數亞洲國家來說,經濟發展還是比主權爭議更加重要。將各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貿易合作網路可以防止衝突的升級,並加強建立互信合作。畢竟,誰都願意做好生意。如果能夠實現各方都獲益的局面,那麼不管是在北京、東京還是華盛頓,民族主義的刀劍就沒有用武之地。因為不必要的挑釁行為很快就會導致局勢失控,而克制的態度也並非示弱。強國實力其實可以有很多展示的舞台,中國早已經躋身超級大國之列,而且它完全沒有依靠大肆擴軍就做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