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Milleniumsziel Erziehung

吳彥飛發自北京2008年12月15日

讓每個兒童都能夠接受基礎教育,這是200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宣言》提出的發展目標之一。教育能提供人類戰勝貧困和疾病的手段,並保證無論男女都享有同樣安全、健康和發展的權利。義務制基礎教育在中國已經推行多年,但教育資源城鄉之間分配不均,這將導致農民子弟無法與城市的孩子展開平等的競爭,下面是德國之聲特約記者發自北京的報導。

https://p.dw.com/p/GBiu
在中國課堂裡圖片來源: AP

北京西五環附近有個龔村。城市化進程雖然已經到了村莊的邊緣,但村子裡的人們似乎對此毫無覺察。街道兩邊的商販隨意將污水和垃圾傾倒在路邊,私搭亂建的房屋讓道路顯得狹窄而彎曲,一間雜貨鋪對面的白牆上寫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牆上畫著奧運五福娃的形象,牆內傳出的讀書聲提醒人們,這是一所學校。

這就是專門招收外地來京務工子女入學的行知實驗學校,其事跡曾經被搬上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但輿論上的關注並不能解決民工子女就學中的實際問題。由於不能象公立學校那樣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學校運作處處顯得捉襟見肘,教室是臨時搭建的板房,冬季取暖用煤在操場上堆成了山,很多教學設備都必須依靠社會捐助。行知學校的任海英校長認為,基礎教育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民工子弟仍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明天很可能仍然生存在城市的邊緣,實現教育平等,應從消除政策歧視做起。

行知學校的學生雖然身處城市,但是他們和外界的交往並不多,很多孩子來北京多年還沒有見過天安門,長城,鳥巢等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但在這個封閉而平等的環境裡,孩子們都感到很快樂,都有著自己對未來的夢想。

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國國家教委在1998年的時候曾發布暫行辦法,提出"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的外流",這一措施的直接後果就是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自救式,非正規的"民工子弟小學"。2003年,中國對該政策進行了修訂,規定農民工子女入學應實行由流入地政府主管,以進入公辦中小學為主。但公辦學校由於經費和場地限制,同時擔心民工子女基礎差,影響學校的升學率,只好找出種種理拒絕接收。這就形成了中央答應請客,說免費教育;但地方資金匱乏,沒法買單的尷尬局面。

在過去20年裡,中國在提高識字率和擴大九年制義務教育範圍上取得了進展,但由於中央政府教育經費撥款不足,基層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輟學率仍令人擔憂。有數據顯示,中國初中入學率為97%,而高中入學率則降至一半左右,形成了高入學率和高輟學率並存的現象。由於高中階段沒有學費減免政策,許多年輕人因承擔不起學費而離開學校,進城打工,

中國目前已經實現基礎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政府也多次承諾加大教育方面的支出,將教育支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提高至4%,但這一目標一直沒能在全國範圍內實現。與地產項目和基礎設施方面的高額支出相比,教育支出一直裹足不前。另外,在中國教育支出中比例較高的部分用在了人事方面,安徽省天長市教育局原副局長於祖印認為,在中國很多地方,有限的教育經費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中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經濟發達的城市除了擁有公立學校之外,還有不少所謂的貴族學校,那裡實行雙語教學,外教授課,甚至在小學階段便開始教授高爾夫課程。但在偏遠落後的農村地區,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都相對薄弱,教學品質根本無法保證,不少十五六歲的孩子還在讀小學,初中部分的學生流失現象仍然嚴重。由於優秀的師資力量都在往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經濟落後地區很難留住人才,這造成了農村教師短缺。目前,中國政府正鼓勵城市大學畢業生去西部和農村地區任教,承諾給他們未來晉升的機會。由於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式正在變得嚴峻,"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的農村也的確吸引了一批大學畢業生進入農村基層教育領域。

也許這能夠為薄弱的農村教育帶來一些改變,但這一切還需要靠時間來證明。行知學校是以推行平民教育為己任的教育家陶行知命名的。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正在接受生活教育的行知學校的孩子們,今後會用怎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呢。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