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自願與強制間的善舉

2013年10月15日

200多年前,德國出現了有組織的志願者。回顧歷史,志願者是自願與強制的產物。

https://p.dw.com/p/19abU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有2900萬人擔任志願者,佔德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強。他們有的在紅十字會這樣的援助組織擔任義務衞生員,有的在體育協會裡訓練青年足球隊。擔任志願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出於自願,但這並非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幫助窮人是基督教的一項傳統。但在很長的時間裡只是自發的、零散的。1788年,德國首次出現了照顧窮人的有組織的志願者服務。漢堡商人卡斯帕爾‧福格特(Caspar Voght)在漢堡辦了一所救濟院。他認為,幫助窮人是整個社會的一項義務。救濟院有大約200名志願者,包括理事會成員、醫生、老師和護理人員,在漢堡各個城區提供醫療和經濟上的幫助。私人志願者成為公共社會福利機構的補充。該體系為德國今天成為福利國家奠定了基石。

幾乎同一時期,德國政界也出現了志願者,但根本不是出於自願。1806年,拿破侖的軍隊戰勝了普魯士。普魯士國王菲特列‧威廉三世希望通過改革重新鞏固因割地賠款而受到削弱的帝國。為了減少財政開支,威廉三世強迫有錢的市民不拿報酬、義務承擔地方管理機構的公共職位。普魯士1808年的城市管理條規中首次出現了志願者這個概念。

公民解放運動

19世紀中葉,隨著私人協會雨後春筍般湧現,社會各階層中第一次出現真正出於自願的志願者,在社會救助協會、婦女組織以及全德工人協會-德國社民黨的前身-等協會擔任工作。

Jüdische Rudersportler Ruderclub Werder
20世紀初的一個猶太運動員劃艇隊合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世紀末,不計報酬參加國家、社會重建的願望有了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基礎。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在體育以及歌詠協會擔任志願者都特別受歡迎。

獨裁統治下的志願者

納粹統治時期,志願者在德國沒有了存在的可能性。納粹不僅禁黨,還關閉各種協會。只有所謂的冬天援助機構被允許。該組織為前線士兵募捐。但為冬天援助機構捐錢捐物並非一項自願行動。那些拒絕為冬天援助機構募捐或者捐款的人都有受到制裁的危險,比如被罰錢或者被逮捕。

基於納粹時代的經歷,當50年代志願者們拿著募捐箱重新為救助機構募捐時,許多人都心存疑慮。募捐因此成為了一項沒有社會聲望的義工。

80年代的和平和環境運動讓這項政治參與獲得了新的活力。1981年,綠色和平組織建立了德國分部。志願者們籌劃並實施環保行動,反對既定政策,提醒人們注意環境問題。追求和平和環保的抗議運動很快成為行之有效的組織,直到今天,它們的存在仍然主要依靠志願者的自願參與。

前東德80年代也形成了一個帶有天主教色彩的無政府主義環保運動動,他們在聚會和活動中批評政府在環境問題上不透明的訊息政策,為1989年的和平革命開拓了精神空間。

Greenpeace Protest Walfleisch-Transport
綠色和平抗議捕殺和買賣鯨魚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新的強制措施?

21世紀的公民運動千姿百態。志願者活動從協會轉移到網路以及志願者機構,從保持長期聯繫變成了臨時行動。有的人每周都給無家可歸者分發食品,有的人一年只做一次。

為了鼓勵年輕人參加義工,曼海姆大學2003年開闢了一條新路子。這項被稱為"學習服務"的項目如今也在其它大學開展。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們在社會機構裡承擔一個項目,為時一個學期,並可以在學業中獲得加分。這也許是一個新的強制措施。但能否促進志願者行動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德國的志願者行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它在自願與強制的夾縫中產生。對於今天成千上萬的公民來說,擔任義工是一次機會,可以主動地共同打造一個和睦相處的社會。

作者:Frederike Müller 編譯:樂然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