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刊"艾未未文章"在大陸被撕

2011年9月5日

據香港媒體報導,日前刊載了艾未未文章《雙面北京》((The City: Beijing)的美國《新聞周刊》最新一期在中國大陸面市時,被撕走底頁,而此部分刊登的正是艾未未的文章。

https://p.dw.com/p/12TPv
A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hold photos of detained Chinese artist Ai Weiwei during a protest to demand the release of the outspoken government critic, in Hong Kong, Monday, May 2, 2011. (Foto:Vincent Yu/AP/dapd)
艾未未目前被噤聲圖片來源: dapd

據香港《明報》、《蘋果日報》等報導,在中國大陸境內上市的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被撕去了底頁,而撕去的正是艾未未發表在此刊上的文章《雙面北京》((The City: Beijing)。他在文章中稱"北京是一座暴力城市",是一個"噩夢"。也指出北京是兩座城市,一個是"權力和金錢"的北京,人們喪失基本的信任,被切斷記憶;另一個是"絕望"的北京。底層公眾被剝奪了基本的權利,對未來無法抱有希望。同時他以自己被"秘密關押"的親身經歷,直指中國當局司法制度黑暗,不可相信。

德國之聲曾於8月31日與艾未未取得聯繫,他表示不方便在電話中談此事;荷蘭時政評論人立裡認為不可預估中共當局是否會對艾未未寫文章一事進行報復。

9月5日,《新聞周刊》對此事作出簡單回應,指北京當局即使撕走一頁,讀者仍可在封面介紹或目錄,獲悉這篇文章的存在,並且可以網上進行閱讀。所以中國境內通曉英文的人,依然能在網上看到艾未未的文章。《新聞周刊》強調北京當局此舉也證明,在該刊上刊登艾未未文章的決定是正確的。

中國官方對進入中國的海外報刊審查是常態

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目前就職於香港陽光衛視的中國媒體人賈葭,他對此表示並不驚詫,因為這是中國官方對境外媒體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慣例。

據賈葭介紹,類似美國《新聞周刊》、《紐約客》、香港《南華早報》等,在中國大陸境內也有一定數量的讀者,其中包括外國駐華機構人員、英語閱讀能力強的中國讀者等。

但這些用戶一般不是向雜誌社或報社直接訂閱,而是根據中國相關的規定,與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來簽訂訂閱合同。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在國外媒體進入中國市場之前,一般要進行內容檢查。對於抽掉內容涉及的法律問題,因為合同的雙方不再是讀者和報社、雜誌社,所以在法律上無從對中國當局的行為進行追訴。

"這樣的事情發生已經不只是一兩次了,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在發現有'違禁'內容的時候,他們會把'違禁'內容去掉再給用戶,而且從來不通知用戶,"六四事件"20周年時,《南華早報》的"六四專題"就全被被抽走,所以艾未未文章被抽掉一事,不是一個偶發事件,這是他們慣常的操作。"

賈葭也表示,按照中國官方習慣性作法和邏輯,以艾未未的影響力及目前被中國官方打壓的態勢,他的文章一定被官方界定為"違禁"內容, 艾未未在近半年來一直高度敏感,新浪微博上有很多人也因為艾未未被封號。

"這反映了中國當局文化素質低下"

德國之聲連線香港《開放》雜誌的總編金鐘時,他表示中國當局此舉暴露的不僅是政治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中國當局文化素質低下:"這個事情從中國官方來講,做得太難看。這反映了文化層次的問題。而不單是政治問題,共黨管理媒體,一直是'政治掛帥'的標準,要求媒體符合他們的政治要求,但這次的作法已經不是一個政治問題了,反映了國家政治制度下的文化素質低下。他們在網上尚可設置高牆和障礙,但印刷品出來,怎麼可以直接撕毀雜誌,這種作法很粗魯。"金鐘也認為這是一種國家政權暴力行為的體現。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