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百廢待興中的緬甸

2012年4月28日

緬甸現在的氣氛可謂是百廢待興。歐盟對其暫時取消制裁的做法使得緬甸有機會實現大範圍轉型。但德國伯爾基金會的專家指出,轉型的過程中也醞釀著風險。

https://p.dw.com/p/14mV5
picture made available on 29 July 2009 shows the general view of cargo freighters on the Yangon River and the BoTaTaung Pagoda in BoTaTaung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28 July 2009. A verdict in the trial of Myanmar opposition leader Aung San Suu Kyi for violating the terms of her house arrest is expected on 31 July. Suu Kyi, who has been confined for 14 of the past 20 years, faces an additional three to five years of detention for breaching the terms of her house arrest for allegedly allowing John William Yettaw, a US national to stay, after he swam to her house-cum-prison on 03 May and stayed there until 05 May. Suu Kyi's two housekeepers, Khin Win and Win Ma Ma, are also on trial. EU na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tepped up sanctions against Myanmar to exert pressure to release the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and other poltical prisoners, but critics say sanctions have little effect in changing the military juntas actions. EPA/NYEIN CHAN NAING +++(c) dpa - Bildfunk+++
百廢待興中的緬甸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內凱丁(Nwet Kay Khin)用緬甸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景來形容該國目前的政治現狀:"我現在的感覺和仰光全城停電時的感覺差不多。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夜晚有多麼黑暗。突然來電的時候,孩子們會在街上高興的大喊'嗨'。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看電影,煮米飯或者打開洗衣機。但剛剛過了5分鐘後又開始停電,人們的'嗨!'變成了'哎呀!'。"

改革突飛猛進

緬甸的民主化過程是一條希望和失望並存的路。如果是兩年前,沒有人會相信這一過程會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發展。

德國綠黨駐歐盟議員洛赫比爾德(Barbara Lochbiler)在一次柏林伯爾基金會舉辦的活動上表示:歐盟曾經連續30年向緬甸發出同樣的呼籲卻沒有看到任何改變,而現在的情況終於讓人們感覺到整個局勢在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她對此感到欣慰。與她在此一道討論緬甸現狀的還包括一系列學者、政客以及媒體的代表。

Podiumsdikussion in der Heinrich Böll Stiftung zum Thema Birma - einen Schritt weiter auf dem Weg zur Demokratie. Foto: Rebecca Roth, April 2012
德國伯爾基金會組織的嘉賓論壇現場圖片來源: DW

仰光"聲音"(The Voice)月刊的記者內凱丁表示,特別是在媒體方面,緬甸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2008年期間還有至少20%的文章會被審查部門"槍斃掉",而目前這一比例只有10%。緬甸的記者們如今可以報導的選題範圍大了許多,甚至可以寫與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NLD)、環境保護以及侵犯人權有關的文章。

今年4月,反對黨領袖昂山素姬以及其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競選獲勝的消息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熱烈反響。作為對此的認可,歐盟上個月決定將對緬甸實施的制裁措施暫停一年。

民主道路上的絆腳石

但是,緬甸民主轉型的過程究竟有多麼堅實的基礎呢?參與討論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這一基礎目前還不太牢固。柏林政治經濟基金會的客座研究員洛爾赫(Jasmin Lorch)一口氣列舉了三種可能危害到民主化進程的風險:其一是政府和該國少數民族之間郁積的衝突風險。其二是該國民間組織的力量尚且不夠。第三是緬甸政府和反對黨派全國民主聯盟之間還有可能爆發更大的衝突。

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東南亞辦公室主任的帕哈裡(Jost Pachaly)提出疑問:"如果全國民主聯盟在2015年的議會選舉中能夠再次獲得今年4月這樣的壓倒性勝利時,情況又會怎樣?"那時緬甸政府就會陷入類似1988年一樣的處境,當時由昂山素姬領導的黨派所獲得的競選勝利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

緬甸引起廣泛關注

那麼,歐盟之前暫停對緬甸實施制裁的做法是否有些操之過急?洛赫比爾德對此表示贊同,她原本希望歐盟能夠逐步放鬆對緬甸的制裁,這樣才能保留一些繼續向該國政府施壓的籌碼。同時,她也清楚,目前對緬甸的制裁措施並沒有使得該國的人權狀況有所改善。


帕哈裡認為,緬甸向西方開放的做法引入了一套積極的競爭機制。他介紹說,緬甸以前只能依靠中國的投資方。現在,除了中國以外,政府還可以和東協、美國、歐洲的國家建立合作。記者內凱丁對此表示贊同,並指出緬甸現在急需境外投資。而這種需求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也體現在教育方面。同時,她希望,緬甸不會陷入完全依賴發展援助組織的境地中。

這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自總緬甸實施改革以來,不僅僅是經濟機構,也包括發展援助機構都被推上了起跑線。洛爾赫已經從一些緬甸非政府組織那裡聽到過"別用你們的善意害死我們"的說法。所以,帕哈裡也強調稱:"緬甸的改革需要時間和謹慎的態度。"

作者:Rebecca Roth        編譯:任琛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