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牛馬和衣服

2014年6月27日

一位北愛爾蘭女子在廉價服裝連鎖店購買的褲子中發現了一張用中文寫的求救字條引起了德國媒體的注意,這起事件使得工人的工作條件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https://p.dw.com/p/1CRip
22.04.2014 DW DOKUMENTATIONEN UND REPORTAGEN Doku KW 17 Primark

(德國之聲中文網)凱倫(Karen Wisinka)2011年在貝爾法斯特的廉價服飾連鎖店Primark中買了一條軍綠色的短褲,事隔三年,她偶然在褲子口袋中發現了一張求救字條。《南德意志報》描述了紙條被發現的過程:「因為拉鏈有點問題,凱倫一直沒有穿這條只花了幾英鎊購買的褲子。直到上個星期準備出遊渡假的時候,這條休閒短褲才重新會到她的視線。凱倫在褲子後兜裡發現了一張被捲起來的紙條,上面書有『SOS!』三個字母和一些中文字。根據BBC的報導,發現紙條後,凱倫與國際特赦組織取得了聯繫。接受電視採訪時她表示自己當時十分震驚。」

寫者表示他是湖北省襄南監獄的囚犯,長期以來,他和其他的監友都被迫生產出口服裝。常常發生每天勞動15個小時的事情,他們的飯菜比「豬狗都不如」,而他們必須「像牛馬一樣的勞動。」

這篇題目為「干的是牛一樣的活」(Arbeiten wie die Ochsen)的文章介紹說,自從發現了紙條,凱倫的世界觀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Primark品牌也受到了壓力,這是Primark在近來數天內第三次受到類似指控。文章接著簡單地介紹了這家經營成功的服裝公司:「總部設在都柏林的Primark是英聯食品集團(ABF)旗下的子公司。這家廉價的服裝店自2009年也把業務擴大到了德國——這個歐洲最重要的紡織市場。不來梅、柏林還是卡爾斯魯厄等地已經開設了12家分店。」

作者寫道,光顧的客人們——他們大多是年紀較輕的女性,拿著一個像撈魚的塑料網兜穿梭在各個櫃架之間,往裡面一件件的塞。便宜的價格讓他們有機會享受瘋狂血拼的樂趣:3歐元的虎斑人字拖、五歐元瑜伽背心、十歐元的緊身燈芯絨褲子。Primark利用便宜的價格和競爭對手一爭高下。小心背後有眼!

China Textilindustrie Näherinnen neu
紡織業供應鏈複雜,監督機構不易把關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Xie zhengyi - Imaginechina

文章話題一轉,接著表示,這家頗受消費者歡迎的服裝店也曾多次陷入輿論的漩渦。不僅在其他國家,在德國,Primark也招致了批評:「在德國,這種懷疑已經產生:即,不僅在亞洲的紡織工人受到剝削,這家公司員工在本地的工作條件也差強人意。德國所有的分店都安置了監視鏡頭。在漢諾威,這個Primark在德國開設的最大分店中,一些工作人員疑似被有目標的遭到了長期監視。德國服務行業工會的福柯斯(Juliane Fuchs)介紹說,這家四層高的服裝店中裝有128個攝影頭。問題是:其中近一半的攝影機並不是監視顧客,而是監視著大約550個員工。」

文章介紹,至本周四,Primark不願對指控作出詳細評論:「一位發言人表示:『這些像機的普遍用途是『保護客戶和員工』,不過從一些表述還是能嗅到一些轉變:『我們現在正與工會進行談判,在適當情況下,減少攝影機的數量。』」

關於在自家服裝發生「求救紙條事件」,該公司已經宣佈將對這些惡性事件啟動嚴格調查。

除了《南德意志報》之外,德國《商報》發表了題為《被縫制的呼救聲》(Eingenähte Hilfeschreie)的文章,關注了這個話題。《商報》採訪了採購代理機構Omnibrand的負責人安德裡斯特(Patrick Andrist):「有些供應商有可能與對方在某個價格上達成共識,而這個價錢(便宜到)他們至少應該懷疑,在正常條件下是達不到這麼低的。其中引人注意的品牌就是像Primark這樣,以價格為基準搭建商業模式的公司。」

襄南監獄所在的湖北省傳統紡織業發達,近來也生產汽車。大眾在這裡就有一家廠子。文章接著寫道:「根據中國官媒的報導,去年約有16萬人左右在350家勞改營裡被迫做工。中國政府已經宣佈了取消勞改營的決定。作者Christoph Kapalschinski表示:「Primark致力於改善自身形象。在孟加拉達卡城外一棟紡織工廠大樓倒塌後,第一批支付賠償費的公司之中就包括這家公司。此外,他們還強調進行大量的工廠檢查。在中國的褲廠也多次受到檢查,並沒有發現犯人勞工的現象。問題之一是,工廠們時常外包項目。」

Rana Plaza Katastrophe
孟加拉的一幢製衣工廠大樓坍塌,超千名工人被埋,該工廠也為Primark生產服飾圖片來源: Reuters

文章最後援引安德裡斯特表示:「要想確保良好的工作條件,人們就要向生產現場派遣員工進行監督。只是在最終驗收環節進行檢查是不夠的。」

摘編:文木
責編:李魚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