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歧視和民主都有「中國特色」

張平2015年5月24日

「煽動民族仇恨」在中國到底是什麼意思?香港民主進程又到關鍵時刻?

https://p.dw.com/p/1FVg7
Symbolbild China Schule
圖片來源: 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一個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這是北京一所知名公立學校教小學生寫"照"字。《紐約時報》記者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發表文章《中國民族歧視滲透進小學語文教育》,指出中國教育中存在公開的族群歧視。

文章說,在中國可以自由發表有關"黑鬼"的評論,黑人可能會被看作是相對較低等的外國人。"一些特定的民族,比如西部地區新疆大多為穆斯林的維吾爾族,可能會在人口以漢族為主的東部地區遭遇嚴重的偏見。他們會被一些賓館拒之門外,而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發布規定,限制他們的就業和居住"。

文章引用專家的話說,中國政府不允許提起民族歧視訴訟。"他們害怕加劇緊張的民族關係,他們覺得反歧視訴訟案件可能會損害國家的民族團結政策,或是導致身份認同政治。"當檢方上周宣佈以涉嫌"煽動民族仇恨"的罪名起訴知名人權律師浦志強時,"他們的意思是,浦志強居然敢批評國家在新疆的政策,而不是他說了冒犯維吾爾人的話"。

香港民主派的歷史責任

時評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說,香港政治踏入6月的敏感時刻,有如2003年6月23條立法迫在眉睫,現在比12年前形勢更為嚴峻。

李怡說,香港本土思潮近年興起,尤其在年輕人中更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原因固然是中共對香港的政經社全面侵凌,而並非太次要的原因則是香港主流民主派政黨沒有為香港人的利益出頭,立法會支持香港人優先的聲音太少,兼且還受到泛民批評打壓。

民調中,年輕人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對否決政改,比率都較高。李怡認為,如果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選民在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中,都找不到可以投票的對象,那麼香港就無可避免會淪亡。"而香港人中哪些人的責任最大?希望不是我們曾經如此支持過他們的民主派"。

未有民主,先失信心

香港《明報》發表文章《信任消失的未民主社會》,作者馬岳香港是極少數有極發達的資訊、高教育水準和生活水準,但未有民主政制的後工業城市。香港的困難之處是:人民未真正體驗過民主政制的運作,但已經對民主的一些核心制度如議會和政黨失去信心。

11.05.2015 DW DOKU Hongkong
香港政治踏入6月的敏感時刻

馬岳說,香港多年的民調反映,市民對議會和政黨信任甚低,但對警察、法院、廉政公署、公務員體系的信心則甚高。港人對政府的信心一直並非建基於民主程序,而是某種專業理性的決策和執行模式,但近年的發展進一步惡化,這些一直頗受信任的體制的形象都迅速破損。

馬岳認為,專制政府令人民憎恨政權及其追隨者,令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民互相憎恨(部分是因為沒有選舉機制去疏解矛盾)、令人民互相猜忌,猜測各人"是人是鬼",以至令公民社會內出現嚴重分化,影響社會信任(social trust),對長遠建構民主社會相當不利。香港未建立民主政體,對民主體制信心和社會信任便因各種因素被破壞,民主前路倍覺艱辛。

前後工業社會的不同抗爭

信報評論員練乙錚評論四川省鄰水縣幾萬人參與的"保路運動"時說,這次抗爭是為了爭取發展機會,與後工業社會裡較常見的反發展群眾運動南轅北轍(香港、台灣近年發生的若干起"本土行動"便帶有比較濃厚的反發展意識)。

練乙錚說,港陸之間的矛盾,好一部分是前後工業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矛盾。大陸的人民和領導人思維,還是屬於前工業社會或工業社會前期的那種;但香港社會已經進入後工業社會的形態,人民的思想、心理、偏好和價值觀都和大陸人很不同,需要不同的管治模式。無奈現今的特府,卻不是順應民情,而是想搞港陸融合,把大陸的那一套管治思想和模式移植到香港。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