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日本退出核能尚需時間!

2013年3月8日

日本福島核災難爆發兩年後,該國仍未退出核能。德國之聲評論員Alexander Freund 認為,對退核抱有期待是不現實的。

https://p.dw.com/p/17tjE
Kommentar Logo Chinesisch 評 論

(德國之聲中文網)誰能理解日本人?難道他們沒有從損失慘重的日本福島核災難中吸取任何教訓嗎?兩年後的今天,許多德國人在談及這一問題時都會搖搖頭。儘管面對近幾十年來福島及周邊大部分地區都無法居住的後果,儘管福島核電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TEPCO)已被國有化,核危機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得不由日本民眾來承擔,但對於政治家和能源說客來說,導致危機發生的原因已經得到澄清:核洩漏並非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為因素。也就是說工作人員因違規操作,在應對事故時作出了錯誤判斷,而技術運行則是無可指責的。

支持核能的人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人們從錯誤中學習,並能遵守規定,那麼核能是可以掌控的。同樣,日本領導人也是這樣認為的。在核能問題上,該國新政府並沒有果斷地進行能源轉型,而是繼續堅持使用核能,甚至他們已在計劃建造新的核電站。誰能理解日本人的做法!

Deutsche Welle's Learning by Ear (LbE) programme was inaugurated in Islamabad on 4th september 2012. Head of the Asian Department of DW Mr. Alexander Freund hosted the ceremony. Who took the picture: Shakoor Raheem (DW correspondent Islamabad, Paksitan)  When was it taken: 4.09.2012  where was it taken: Serena hotel Islamabad Description - What do us see / context: DW Team and fm partners representatives in launchiung ceremony of programme LEARNING BY EAR
評論員Alexander Freund圖片來源: DW

痛苦的認識

然而,這一切並沒那麼簡單。熱衷科技的日本人已經在福島的災難中"上了一課",而且教訓十分慘重。他們必須客觀冷靜的認識到,經濟上陷入困境的日本根本無法負擔退核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日本希望同活力十足的中國並駕齊驅的話。作為日本的競爭對手--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鄰國或競爭對手一樣,堅定不移的發展核能。

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該國長期依靠巨大的能源進口花費將過於龐大,如從澳洲进口煤炭、購買美國的天然氣,從中東和東南亞購買石油。此外,新的超級大國--中國還能輕而易舉的切斷對日本來說極為重要的貿易路線。過去幾個月,中日雙邊貿易糾紛就是這一合理擔憂的體現。日本現在堅持核能不是對科學進步的盲目崇拜,而是目前唯一的選擇。

與德國比較

而德國的情況就相對輕鬆。如果德國有很高的電力需求,可以向其鄰國法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的核電廠購買核電。但島國日本哪怕連向鄰國借的可能都沒有,而且該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還將持續數年。蜿蜒崎嶇的海岸線和定期席捲島國的颱風給日本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廠的建造帶來很大困難。同時,日本還可以利用環太平洋活火山帶的位置更好的發展地熱。但最重要的是日本可以通過隔熱和一些有意識的"綠色"環保行為大大減少該國的高能源消耗。但這一切仍不足以確保一個高科技國家為該國的大都會提供足夠的能源供應。

福島核災難的另一個痛苦的認識是,一個單方面執行了幾十年的核政策不會輕易被推翻。直到2040年左右,日本將完成一個可再生能源供應體系。但前提是,人民必須果斷要求執政者推行能源轉型。很大的耐心是必要的,儘管很長時間以來日本民眾已經對該國的政治家失去信任。但是與核輻射長期帶來的危害相比,30年仍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高放射性鈈元素的半衰期長達24000年,而日本政府卻是一年換一次。

作者:Alexander Freund 編譯:嚴嚴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