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戴姆勒管理層國際化

Erning Zhu2013年3月8日

擁有國際化的管理層已成為企業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之一。不少公司早已開始行動,有些卻剛剛認清這一點。

https://p.dw.com/p/17tkX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 B. Fishman

(德國之聲中文網)企業管理的國際化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是大勢所趨。"今後我們會有更多在德國之外以及同外國夥伴合作的項目。" 戴姆勒人力資源經理珀特(Wilfried Porth)表示,該企業將對企業內部後備領導人才培訓項目做出相關調整。該項目每年最多培訓500位年輕的管理人才,至今為止外國人的佔比約三分之一,今後將會提高到50%。至於何時會達到這一比率和哪些管理人員的職位會提供給外國人,目前還有待商榷。

行業觀察者認為,戴姆勒集團提出的這類計劃已是勢在必行。目前國外的工業市場欣欣向榮,特別是中國和北美。歐洲的汽車市場則相對蕭條。

戴姆勒"落伍了"

位於貝爾吉施格拉德巴赫(Bergisch Gladbach)的汽車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布拉才爾(Stefan Bratzel)透露說,與其競爭者相比,戴姆勒公司已錯過了重要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因地制宜和入鄉隨俗這一點。他說,"對特定地區市場及其特點瞭如指掌的工作人員是成功關鍵。"

Stefan Bratzel Fachhochschule der Wirtschaft (FHDW) 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
Bergisch Gladbach的汽車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布拉才爾(Stefan Bratzel)圖片來源: Center of Automotive Management

布拉才爾以巴西為例:"這是一個地形複雜的大國,部分地區路況極差。作為汽車生產商必須具備特定的發動機技術。巴西的另一個特點是,乙醇是重要的汽車燃料。" .

改變的動力:文化多樣性

"國際化的管理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之一。"馬爾堡大學的策略性國際化管理專家武爾夫(Torsten Wulf)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舉貝塔斯曼集團為例:"他們在中國發展勢頭強勁,在管理層擁有不少中國人。"

Prof. Dr. Torsten Wulf
馬爾堡大學的策略性國際化管理專家武爾夫(Torsten Wulf)圖片來源: HHL

即使是在德國本土,擁有一個國際化的管理層也是好處多多。武爾夫補充說:"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可改變管理人員的工作方式。因此很多企業也會利用這個機會。"

在德國比較知名的老外高層管理人員之一是羅斯特德(Kaspar Rorsted)。這位丹麥人自2008年就任德國漢高的董事長。武爾夫繼續介紹:"公司的文化因此而發生了持續性的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人們對工作時間模式的安排截然不同,例如,他們有非全職的領導。這當然會影響到企業文化。如果自上而下有變化,變化實行起來也更容易點。"

德國企業管理層國際化 步調不一

將目光投向德國的30家Dax企業的高層便會發現,企業最高層的國際化比較,也呈現迥然不同的局面。西蒙顧和管理咨詢公司(Simon-Kucher & Partners)的一項去年的研究顯示,不光是戴姆勒,其他開展國際貿易的企業如漢莎、德國商業銀行和默克(Merck)物流都是德國人在當高管。相反弗森尤斯醫療(Fresenius Medical Care)的董事會裡外國人佔比86%,緊隨其後的是林德(Linde)和SAP各有外國人佔比60%。

目前,德國Dax企業中,外國人在董事會的平均佔比是30%。雖然跟2000年相比這個數字已翻了一倍,但近三年來並無明顯增長。.

Infografik Ausländer auf Vorstandsebene
德國Dax企業董事會的外國人佔比

對此,西蒙顧和管理咨詢公司的高級咨詢師梅克爾(Jan Merkel)認為原因有二:保守的員工雇傭政策和語言障礙。 他解釋說:"即使董事會裡人人都能用英文解決管理問題,但不會德語的話,和同事的交流仍有障礙。"

面對已經領先的競爭者,戴姆勒也已準備好在和管理相關的各個層面,推進國際化政策。戴姆勒集團發言人馬因卡(Markus Mainka)介紹說:"我們希望在管理文化上,展現國際化的企業模型,其目的是增加對當地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瞭解,以便提供對口的產品和服務。"至於戴姆勒董事會何時會有個老外成員,仍無從而知。

作者:Andreas Grigo 編譯:安靜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