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戒 – 大有益處

2014年3月22日

基督教會發起的「戒七周」活動,30多年來興盛不衰,而且響應者連年增多。該活動的意義,顯然與那些想對自己的生活行為進行反省思考的那些人的需求不謀而合。

https://p.dw.com/p/1BUEA
圖片來源: DW/K. Kräm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人在聖灰星期三到耶穌復活節前的星期六,也就是一般從二月中到四月中為期46天的一段時間裡,主動放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做法,從而多多少少有意識地不隨大流,不遵從廣告界和時尚推崇者慣於宣傳的消費口號:獎賞一下自己吧,別老虧待自己。

這300萬人在「戒七周」活動中,就是有意不去消費。該活動自1983年問世以來,越來越受歡迎,而且不光是教徒積極響應,越來越多和宗教信仰並無多少關聯的人也開始身體力行「戒七周」。經理阿恩德‧布魯默(Arnd Brumm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告知:「參加的人,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都有。」

發現是否已經上癮

在「戒七周」活動中,人們可以像過去一樣,進行傳統方式的節食,也就是只喝水,不進食,但很多人還是選擇在此期間戒某一個項目,比如戒某一類食品如巧克力,或者戒看電視、戒過多的性生活、戒喝酒等等,這些「小戒」對他們來說就是考驗自己的毅力和堅持力,考驗自己自律能力的一個具體挑戰。通常,不少人因為有意放棄消費某些東西如喝酒或抽煙,才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掉入上癮陷阱了。

「發現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小小的上癮習慣,有哪些地方值得再好好想想,讓自己更獨立自主,沒有依賴性。這個想法,每年都給我提出挑戰。」科隆附近許爾特市馬丁‧路德‧金教堂的女牧師克里斯蒂亞納‧比爾格登(Christiane Birgde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介紹說。比爾格登帶領受洗班的青少年共同發現了不少可能會令人成癮的東西和時間陷阱,比如玩手機、社交網路、計算機游戲、看電視等。「一個男孩說:『我得讓人能隨時找到我才行。』對這種『必須可以隨時找到』的想法和做法提出疑問,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啟動理性思考能力

「自己思考!」——這就是今年「戒七周」的口號。對此,比爾格登表示:「自己思考,這種想法是很基督教(新教)式的,也就是我和上帝直接相通,我的良心直接面對上帝,我們覺得這個口號特棒。這口號還有一個副標題,就是『戒七周錯誤的確切無疑』。」全德「戒七周」活動的啟動儀式一般都是在某個教堂進行一次特別的、有電視直播的禱告活動,今年這個活動就是在比爾格登供職的教堂。比爾格登表示,一個人一生中所聽到、讀到、被教導到的許多東西,許多不經思考、檢驗就根植在我們腦子裡的東西,讓我們覺得它們是確切無疑的,但這些確切無疑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布魯默補充道,這個口號就是想提醒人們不要盲目地相信他人之言,跟隨宣稱掌握了大智慧的布道者。他說:「20世紀,我們已經經歷過幾個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和現實社會主義的布道者了,他們向我們描繪的是天堂,但卻以大規模殺害告終。」他表示,如果人們使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那麼被專制思想所左右的風險就不會那麼大。換句話說,就是要調動人們健康的思考和判斷能力。

以掛歷為「導航」

基督教會發起的這個「戒七周」活動當然也是為了向人們介紹福音,為此他們特別推出了一個起導航作用的掛歷,對相關話題和思路加以梳理。布魯默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向人們重新介紹耶穌這個人物,因為耶穌常常被介紹成高人一等的上帝之子。布魯默說:「很多人今天都不知道,耶穌其實一點兒都不陽春白雪、高高在上,他也和有罪的人同餐共飲。」因此,他們希望借助這個掛歷,向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更多地介紹耶穌這個人。此外,掛歷還有一些內容是介紹2000年來就為「上帝與兒子責任有限公司」忙活的一些人,如保羅和阿西西的聖弗朗西斯等人,這些人當年就身體力行了自己思考。

獲得新視角的七步

「戒七周」的每一周還有一個子口號,譬如「自己查」、「自己說」、「自己動」、「自己驗」等。最後的結果,用比爾格登的話說,不應當是「我們在上帝面前自我閹割,因為這對上帝一點兒用都沒有,人憑這個在上帝那裡是積不到加分」。但這是一個途徑,可以讓人自己更多地還原成上帝所創造的人,以使得自己變得更加幸福。

布魯默介紹說,掛歷中的引言、文字主要是用於個人思悟反省的,不過同時它們也適合於用來討論,比如在教會或者在網上。他表示,能夠一起思考,一起討論,就是「戒七周」活動最理想的結果。

作者:Klaus Krämer 編譯:施彥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