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Komponistin Wang Lin

2010年7月12日

來自中國的年輕作曲家王琳已經連續兩次受邀參加慕尼黑的雙年音樂節。在世界各地的作曲比賽中取得傲人成績的她,有時會半開玩笑地形容作曲和做飯一樣,材料相同,切法不同。

https://p.dw.com/p/O570
王琳及其作品圖片來源: DW

王琳眼中的中西合璧

在歐洲屢次獲獎的王琳認為參賽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得獎,之後帶來的演出以及與很多優秀選手交流合作的機會才是她最期待的。因為白紙黑字的樂譜被演奏成現實的音樂,作曲人聽了以後才會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不斷進步。王琳的音樂很多元,時而加入中國相聲說學逗唱的各種巧思,時而展現中國傳統戲曲千變萬化的即興效果。她譜的曲有時會留給演唱家許多自由發揮的空間,類似中國的民族樂器,時快時慢,忽高忽低。

在國外生活多年的王琳善於吸取中國經典藝術的精華,她對所謂的"中西合璧"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表示把一個中國的或者亞洲的,東方的甚至是世界上某一個民族的一個東西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和其他東西拼接在一起後號稱是自己的東西,這種工作方式她不欣賞。

Komponistin Wang Lin und ihr Werk Quelle
中國作曲家王琳在維也納圖片來源: DW

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

德國的四年學習以及在歐洲其他國家的生活經歷都對她的創作有或多或少的影響。08年王琳在慕尼黑雙年音樂節上舉行個人室內樂結合即興演唱的音樂會。今年五月份王琳再次受邀帶來歌劇«泉»,她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令德國觀眾印象深刻。王琳覺得自己的創作無門無派,因為她總是在爭取不斷創新和突破自我,音樂語言也在不斷變化。她希望音樂或者藝術不是小資的,不是只能在音樂廳裡或者歌劇院裡演出,演員也不一定要穿著華麗衣服而顯得曲高和寡,音樂藝術其實是無處不在的,不要把音樂藝術看得那麼的高不可攀。這個距離感其實是人為造成的。

做有思想和靈魂的音樂

這個有著爽朗笑聲的大連姑娘空閒的時候非常樂於思考問題。她覺得音樂和哲學是緊密相連,思想有時候甚至比音樂本身的技術更重要。當初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來到德國繼續深造,因為多數音樂巨人和哲學大師都是來自德語國家。她猜測這可能和語言息息相關,因為德語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語言,語法錯了一小點都可能改變整個句子的意思。

富有天賦的王琳從未靈感枯竭而苦惱過,因為她是個善於觀察生活的人,創作源泉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正如她自己的歌劇«泉»所要表達的飲水思源。她平時很愛看書,不光是音樂方面的書,比如甚至菜譜和針灸圖,她都興趣十足,特別是中醫藥膳如此優美的用詞,給她帶來了很多的激情,當她在其中找到一些尋覓已久的詞語,經常會有汗毛倒立的感覺。

Komponistin Wang Lin und ihr Werk Quelle
王琳歌劇作品《泉》的一個場景圖片來源: DW

王琳說,她最喜歡的作曲家就是貝多芬, 貝多芬是用有靈魂的音樂打動人心。同時她也深深感到藝術家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都很自我。克服孤獨的方法之一就是閱讀經典名著,在書中尋找知音。

驕傲的藝術家和虛心的觀眾

周末假日,德國的音樂廳和歌劇院上座率普遍較高,到處透露一種濃郁的音樂文化氛圍。王琳慶幸自己認識了不少值得學習的優秀藝術家,但是在和德國人共事過程中偶爾也會有些不愉快的小插曲。因為王琳覺得有些德國人非常驕傲,他們太不瞭解中國尤其是現在的中國,王琳的意思不是他們不友好,而是因為他們確實有太多的優秀人才,有太多值得驕傲的人,他們只會覺得東方的東西很有意思,但是讓他們來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

確實如此,音樂學院裡教授的是西方體系,鋼琴考級也按照西方標準,參加比賽的大多數演奏家都會選擇西方曲目演奏。王琳並沒有在意少數藝術家的高傲,讓她難以忘懷的是觀眾的虛心與執著。王琳回憶在慕尼黑演出結束後,三位白發蒼蒼的70來歲的德國老太太很激動地到後台來找她,她們說連續聽了三場的表演,因為第一場沒有看懂,所以又看了兩遍,終於看懂了,王琳聽了以後非常欣慰,因為這些觀眾不是專業的樂評,完全由於自己的喜好來聽她的音樂,這對她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動力。

王琳因為追逐自己的夢想一直在路上,慕尼黑,維也納,米蘭,北京,下一站在哪兒,王琳還不知道,她選擇隨遇而安。

作者:安靜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