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悲觀的德國年輕一代

2012年12月2日

一項新的研究調查勾畫出了悲觀的年輕一代。好成績會帶來成功——來自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的青少年中,相信這一點的只佔四分之一。

https://p.dw.com/p/16uLx
圖片來源: DW/ J. Mahncke

(德國之聲中文網)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真是這樣嗎?不是,超過半數的德國人回答說。阿倫斯巴赫研究所不久前的一項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德國年輕人尤為悲觀。來自普通家庭的年輕人中81%認為努力並不值得。研究人員這樣寫道:"56%來自上流社會家庭的年輕人認為,努力一般會帶來社會成就,而出身社會底層的年輕人中,持這一觀點的只佔19%。"

"青少年的這一看法是比較客觀的",達姆施塔特工大的社會學學者哈德曼(Michael Hartmann)表示,年輕人的事業成功與否,在德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他解釋說,"在過去的十年裡,社會流動性大大減少了",從社會底層奮鬥出來,越來越難了。因此哈德曼對於1800名受訪者的現實態度並沒有感到吃驚。

輔助性的教育系統

當然也不是每個受訪者都持悲觀態度。波昂海因裡希赫茲職業預科學校的一名學生這樣描述說,"這附近公司很多,這挺不錯"。這所預科學校面向那些還沒有找到學徒崗位的學生,更類似於一種權益之計。這些17歲至20歲的年輕人在這裡既可以學習德語、政治、經濟,也可以熟悉瞭解金屬工藝的一些理論和實踐。"這可以提高我們未來找到學徒崗位的機會",一名參加上午"工程進度規劃課"的學生如是說。

金屬工藝組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不好:很多人出身貧困家庭,超過半數的人的家庭有移民背景。儘管如此,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對未來持樂觀態度。"這一組的氣氛很好",教師滕奧伯倫德爾(Karsten Oberländer)對此表示肯定。他一方面要求學生嚴格守紀、積極參與,另一方面給予他們相應的尊重。

不輕易言敗

17歲的納西姆(Nassim)在就讀文理中學不久後(文理中學畢業時參加高考,獲得上大學機會),選擇轉至實科中學。因為他在十年級時的成績,已經證實無法獲得大學學習資格。"我失去了方向,成績越來越差,然後我留級了",納西姆這樣講述道。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他想學習計算機工程,在業餘時間一直嘗試電腦游戲編程。

納西姆的父母在納西姆一歲那年從伊朗遷至德國,他們也同樣希望自己的兒子事業有成。他們兩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教過書,但現在只有父親上班,作為一名計程車司機。"我父母對德國的教育體制不太瞭解",納西姆說,"職業顧問建議我今年去上職業預科學校,但這一年確實不順利"。儘管這一切並不容易,納西姆表示決不輕易言敗。

越靈活越好

對於實科中學和普通中學的學生而言,找到一個學徒崗位並非易事。波昂特奧多爾利特學校校長馮澤坦(Florian von Sothen)表示,該校畢業生中只有20%直接找到了學徒崗位。他說:"總有學生在說:'反正也沒人要我,我為什麼要努力',但事實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特別是在企業通過實習對學生有所瞭解之後。" 馮澤坦校長表示,早期的職業生涯輔導很關鍵。學生們要更靈活,要更多地瞭解職業崗位訊息。

良好的訊息服務不僅可以幫助悲觀的年輕人,也可以緩解未來十年勞動人口老齡化這個大問題,經濟記者、作家赫爾曼(Ulrike Herrmann)這樣表示。"未來每年會有大約50萬人退出勞動力市場,而這些空缺將不會被填補"。嬰兒潮時期出生的那代人將在未來的幾年退休,屆時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會不斷上升。但在這個社會變化到來前,社會政策的導向--如社會學學者哈德曼所述--仍應該是:在職業發展道路上,為所有年輕人提供平等的機會。

作者:Julia Mahncke 編譯:萬方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