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習近平讓歐洲自爆弱點

2024年5月13日

上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結束了對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歐洲三國的訪問,《法蘭克福匯報》繼續分析習此次歐洲之行體現出的歐洲的「短板」。《日報》則關注了歐盟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持續下降。

https://p.dw.com/p/4fnn0
貝爾格萊德街頭歡迎習近平訪問的海報
貝爾格萊德街頭歡迎習近平訪問的海報圖片來源: Darko Bandic/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的歐洲之行引發了德國媒體的大量報導,不少評論認為,中國領導人的這次訪問,目的之一是讓歐洲更加分化。《法蘭克福匯報》周日版發表評論認為,習近平選擇訪問這三個國家,也是因為覺察到歐洲大陸以及整個西方世界存在「裂痕」:

在法國,他遇到了一位雖然比其他歐洲人更強調與中國的『制度性競爭』的總統,但馬克宏同時卻又屬於歐盟領導人中對美國抱有最大疑慮的一個。中國主席將馬克宏對歐洲安全政策獨立性的願景視為一個有利的槓桿,以削弱北約以及『西方』這一理念,這一點中國外交部長在出訪前就挑明了:『中方視歐洲為多極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極,支持法國加強戰略自主。』

習近平贊賞法國的「戰略自主'
習近平贊賞法國的「戰略自主'圖片來源: Ludovic Marin/AP/picture alliance

借助中國來遏制俄羅斯的大國強權政策——對此人們不應該抱太高希望。作為東道主,馬克宏的業績與此前肖爾茨從北京帶回來的收獲一樣乏善可陳。在中國看來,自己未來、或許現在就已是一個多極世界中最主要的一極,而以價值觀為基礎之秩序的普世理念不過是美國的一個霸權伎倆。習近平和他的小夥伴普丁的思維都有著民族主義的定式,圍繞著大國空間和勢力範圍。這種思維在歐洲也並未絕跡,匈牙利和塞爾維亞就是例證。習的訪問不僅是對這兩個國家的獎賞,也意在加強其作為基地的地位。

作為歐盟成員國和入盟候任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是中國『一帶一路』全球計劃的組成部分,因此破壞了歐盟減少歐洲對中國依賴性的努力。習近平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宣佈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而為了感謝來自北京的投資意向,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講出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評論最後寫道:「在短短5天訪問時間裡,習近平或多或少以微妙的方式讓歐洲弱點盡顯,彷彿讓人在一面不再光潔的鏡子前瞥見了自己的形象。這個喜歡以世界楷模自居的大洲,實際上充滿矛盾、虛弱、不團結、在重要的安全政策和意識形態問題上立場分裂。中國或許與一年前相比面臨更多的經濟問題,但在地緣政治博弈中,歐洲人可以向習近平學習。」

歐洲在華企業信心走低

柏林出版的《日報》關注了中國歐盟商會信發布的2024商業信心調查的結果。超過500家在華歐洲企業參加的這次問卷調查顯示,在華歐洲企業市場信心持續下降,計劃擴張在華業務的企業降至42%,只有15%的企業將中國列為最佳投資目標,均創下歷史新低。報導引述了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 

「彥辭說,『歐洲企業越來越擔心中國的國內經濟』。雖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今年預計增長5% 左右,但大多數專家認為這些數字說明不了多少問題。『重要的是GDP的組成』,彥辭說,如果增長來自強有力的消費,才會對企業的營收產生積極影響。但如果中國地方政府只是投資更多的產能,而現有產能已經無法通過需求消化,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對中國企業來說也一樣。即便是被習近平定為國家優先推動產業的核心行業,其龍頭企業的盈利現在也十分微薄。太陽能模板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習的產業政策推動之下,雖然大範圍的補貼讓中國廠家迅速以傾銷價格消滅了歐洲的相關產業,但中國企業卻賺不到錢。『巨大的產能過剩讓太陽能組件的價格跳水』,研究咨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報告寫道,『整個太陽能行業供應鏈產品的價格,都跌到低於即便是最大、生產率最高的企業的生產成本。』」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