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高校與時俱進

2011年11月14日

德國高校推陳出新,普遍實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體系,大學生涯不再如此漫長,可依個人志向,提前走進社會投身職場。「精英計劃」旨在鼓勵高校之間開展競爭,推動尖端科研,提升高校品質。

https://p.dw.com/p/Qbb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ZB

德國高校合計200多萬名註册學生,其中大約10%來自國外。對歐洲其它國家的大學生而言,到德國留學近年來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原因是1999年德國和另外31個歐洲國家共同簽署了所謂的「博洛尼亞協定」,從而引發了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旨在實現統一的教育體系。

歐洲各國統一學位制

如今歐洲已有40個國家簽訂了博洛尼亞協定,其最大的共同目標是統一高校學位制,即普遍實行學士(Bachelor)、碩士(Master)、博士(PhD)三級學位體系。就德國而言,傳統上僅有碩博二級學位體系,其中第一級也就是大學畢業這一級又細分為理工碩士(Diplom)、文科碩士(Magister)、國家考試(Staatsexamen)三種。博洛尼亞進程在德國即意味著由三級取代二級學位體系。這樣一來,德國生成許多新的專業。這些專業,外國學生也會感興趣,而有些干脆就是為外國學生設置的,如多特蒙德工業大學最先設置的、簡稱「SPRING」(Spatial Planning for Regions in Growing Economies,意即「經濟增長區域空間規劃」)的碩士專業,其專業內容涉及全球各地的空間規劃方案。

多樣性但有代價

德國大大小小、分門別類的高校很多,共有400多所可供選擇。從2006/2007冬季學期開始,有些聯邦州的國立大學也開始收取學費,金額不等,但每學期不超過500歐元。和美、英、法等國家相比,這筆學費並不算高,但在德國卻頗受大學生和政治家的爭議。

除以學術為主、專業種類齊全的綜合大學(Universität)以外,德國還有面向實踐、以實際應用為主的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和與職業培訓相關的職業學院(Berufsakademie)。此外還有音樂學院、藝術學院以及電影媒體學院等。

Flash-Galerie Denkmal Wilhelm von Humboldts vor dem Hauptgebäude der HU Berlin
柏林洪堡大學大門前的威廉•馮•洪堡雕像圖片來源: HU Berlin / Heike Zappe

既不失傳統  亦與現代同步

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是海德堡的魯普萊希特-卡爾大學,始建於1386年。從歷史發展而言,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也意義非凡。該大學1810年成立時名為「柏林大學」,由學者兼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創建,首次實現了他「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辦學理念,意即大學教授不僅應把他們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也應進行科研,以使他們的教學水準始終能跟上最新發展。時至今日,德國大學依然遵循這一理念,即開展基礎研究,也開展應用研究。

引入學士、碩士制後,德國綜合性大學也開始注重實際應用,以向學生提供進入職場的最佳準備。

精英 - Made in Germany

自2005/2006年開始,德國政府啟動了所謂的「精英計劃」(Exzellenzinitiative),給德國高校領域帶來一股新風。精英計劃旨在鼓勵高校之間開展競爭,推動尖端科研,提升高校品質。迄今為止,共有九所大學因其創新精神和跨專業項目令人信服而榮獲精英大學之稱(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LMU)、亞琛工業大學(RWTH)、柏林自由大學、康斯坦茨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卡爾斯魯厄大學、弗賴堡大學)。這些大學不僅得此稱號,而且也得到了相應的經費支持,用於開展尖端科研和尖端教學。除此之外,精英計劃也對其它大學的某些特定部門提供資助。恰恰對外國留學生來說,德國高校之間的這種競爭倒帶來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各高校競相開設只用英語授課、面向國際的專業,使留學生可免去學德語這一關。

德國高校也與全球各地的姐妹院校在諸多學科領域積極開展合作,使得學生在讀期間就有機會參與國際往來,為將來面對全球化市場做好充分準備。而在德國高校提供的諸多學科中,經濟學和機械製造屬於最受外國留學生看好的學科。

作者:Gaby Reucher   譯者:施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