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製造的音樂

Silke Wünsch 2015年1月11日

德國樂隊和樂手啟發了世界各地音樂人的靈感,為某些音樂風格落下深深的手筆,譬如電子音樂先驅發電站樂隊。該樂隊剛在柏林啟動其下一輪音樂會。不過除他們以外,德國還有其他樂手和樂隊在國際上也頗具影響。

https://p.dw.com/p/1EHsf
Einflussreiche deutsche Musiker: Rammstein
德國戰車樂隊(Rammstein)的演出必有煙火爆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xel Heimken

(德國之聲中文網)1970年代,流行樂壇可謂一團混亂。在那些年頭的排行榜上,迪斯可王、華麗搖滾(Glamrock)明星與"創世紀(Genesis)"、"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這樣的史詩般搖滾樂隊並列在一起;朋克音樂剛剛開始興起;阿巴(Abba)、埃爾頓‧約翰(Elton John)、弗利特伍德‧麥克(Fleetwood Mac)等音樂人推出的流行歌曲大為走紅。

電子音樂與主流音樂相對

來自德國的幾位音樂人則背道而馳。他們匯聚西柏林,組成不同樂隊,另闢蹊徑,主要是鑽研電子音色,摸索使用合成器的種種效果。其中一個樂隊為自己起名"橘夢(Tangerine Dream)",其鼓手名為克勞斯‧舒爾策(Klaus Schulze)。舒爾策後來發現自己對製造合成聲響情有獨鐘,進而很快開始專注於自己的項目。1972年,他推出首張個人專輯《Irrlicht(鬼火)》,徹底顛覆了人們至此聽慣的音樂風格。舒爾策本人將其稱作"為樂團和電子設備譜寫的四聲道交響曲"。在該交響曲中,旋律退居次要,聲響的組合交疊、迷幻性的音色鋪墊,陡然成為樂曲的核心。此後,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音樂人開始對德國這位埋頭琢磨者深感興趣,從而促生了一些頗有名的聯手項目,譬如日本電子音樂家山下勉(Stomu Yamashta)與他的合作。山下勉集結諸多明星推出的如今已具崇拜級地位的專輯《GO》就帶有舒爾策極其濃重的手筆。

Einflussreiche deutsche Musiker: Klaus Schulze
(圖片)克勞斯‧舒爾策(Klaus Schulze)在1970年的一次音樂會上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Jazzarchiv

舒爾策的獨特音色開啟了樂壇的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後來還延續發展了很多年,最終奠定了當今許多電子音樂風格--從氛圍(Ambient)到出神(Trance)及至高科技舞曲(Techno)--的基礎。對今日的諸多電子樂人而言,舒爾策甚至享有"高科技舞曲之教父"的美譽。

電子流行音樂的先驅

那時德國的杜塞道夫也有兩位音樂人--拉爾夫‧許特(Ralf Hütter)和弗洛裡安‧施耐德(Florian Schneider)--開始借助合成器,尋找音樂領域的新天地。他們先是創建了雙人樂隊"發電站(Kraftwerk)",隨後又吸納了幾位同行,推出兩張專輯。這兩張專輯當時就已倍受關注,但真正引發巨震的是他們的第三張專輯--《Autobahn(高速公路)》。該專輯的音樂完全是用電子方式生成的,被公認為是世界上首張電子流行音樂專輯。該專輯在美國也大獲成功,其主題曲榮登公告牌排行榜(Billboard-Charts)。

樂壇人士--樂手也好專家也好--現今一致認為,沒有發電站樂隊,就沒有我們今天所聽到的電子音樂。自稱深受發電站樂隊啟發的音樂人,數不勝數,其中包括大衛‧鮑伊(David Bowie)、趕時髦(Depeche Mode)、杜蘭‧杜蘭(Duran Duran)、莫比(Moby)和新秩序(New Order)。就是電放克(Elektro-Funk)樂風也受到發電站樂隊的影響,而高科技舞曲的圈子自然也一再視許特和施耐德為其先輩。法國的雙人電子樂隊蠢朋克(Daft Punk)更將發電站樂隊在台上情願以"人型機器"而非活靈活現真人形象出現的演出方式,發展到完美至極的地步。根植於科隆的獨立爵士搖滾樂

Einflussreiche deutsche Musiker: CAN
CAN樂隊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Jacques Breuer

《Spoon(勺子)》是CAN樂隊唯一一首走紅歌曲。儘管如此,該樂隊還是譜寫了樂史新篇章。

CAN樂隊1968年在科隆創建。創建人當中包括德國近代大作曲家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的學生、貝斯手霍爾格‧楚凱(Holger Czuckay)和自由爵士樂人、鼓手雅基‧利貝蔡特(Jaki Liebezeit)。樂隊組建時就很明確,他們想創作的將不是一般的搖滾樂,而是全新的、不受任何條條框框限制的搖滾樂。他們即興演奏,吸納世界音樂的元素,後來還加進各種響聲和電樂。在德國,他們的音樂只受到前衛音樂圈的青睞。的確,CAN樂隊的音樂確實不太好推銷。

1975年該樂隊才得到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簽約。其後過了很多年,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才發現CAN樂隊這個靈感源泉。像Portishead、音速青年(Sonic Youth)、電台司令(Radiohead,又譯收音機頭)這樣的獨立樂隊和另類樂隊都稱CAN樂隊的音樂給他們帶來重要啟發。

強力歌謠(Power-Ballade)的發明人

音色即綱領:金屬般的,即便是主唱克勞斯‧梅納(Klaus Meine)的嗓音聽上去也像是鋥亮的不鏽鋼。蠍子樂隊(Scorpions)是1970年代中葉開始名聲大震的。該樂隊先是在英國長足發展,一再受邀擔當類似Kiss、Uriah Heep這樣的大牌搖滾樂隊出場前的熱身樂隊。其專輯《Virgin Killer(處女殺手)》1976年在日本的暢銷業績高達鍍金級,因此該樂隊前往日本巡演,場場售空。三年後,蠍子樂隊進軍美國,在一次音樂節上為6萬名觀眾獻唱,同台演出的還有AC/DC樂隊和空中鐵匠樂隊(Aerosmith,又譯史密斯飛船)。1982年蠍子樂隊首次進行全球巡演時,鐵娘子樂隊(Iron Maiden)曾擔任其熱身樂隊。

1984年,蠍子樂隊憑借專輯《Love at first Sting》一舉攀升金屬樂聖壇。該專輯單在美國就獲得三張白金唱片的銷售業績;在所有排行榜上,蠍子樂隊都名列頭10名;他們的音樂會場場爆滿,觀眾人數可多達40萬人之多。金屬樂隊(Metallica)和摩托黨樂隊(Motörhead)都曾在音樂會正式開始前的熱身環節登台獻藝,伴以經紀人的說明,希望他們仔細瞧瞧這支德國樂隊的表現,這樣他們就知道該怎樣在台上表演了。蠍子樂隊最著名的強力歌謠《Wind of Change(變遷之風)》成為柏林牆倒塌的配曲,在全球象徵著冷戰的結束。

Einflussreiche deutsche Musiker: Scorpions
上個世紀70年代蠍子樂隊開始走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anne Jordan

日耳曼式、威武凜然、震耳欲聾

"德國新硬搖滾(neue deutsche Härte,NDH)"風格風靡全球。單在美國,德國戰車樂隊(Rammstein)的專輯《Sehnsucht(渴望)》就售出200多萬張。該樂隊被兩次提名角逐格萊美獎。電影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在其影片《Lost Highway(妖夜荒蹤)》中也曾選用兩首德國戰車樂隊的歌。

對美國搖滾樂迷來說,1990年代德國戰車樂隊的出現,讓他們總算領略到真正德國味兒的東西了,聽不懂德語歌詞沒關係。鍵盤手弗拉克(Flake)2001年在其巡演日記中寫道:"他們很欣賞德國樂隊聽上去也是德國味兒,而不是美國味兒!我們碰到的美國人,基本上每個都學說一句德語'Achtung! Verboten!(注意!禁止!)',他們覺得這特滑稽。"美國觀眾,還有美國媒體都對德國戰車樂隊那日耳曼式的、威武凜然的登場表現著迷。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樂迷也學會了德語歌詞,在2010年12月售罄的麥迪遜廣場花園音樂會上,台上台下一起吼唱。

前衛、電子:倒塌的新建築樂隊(Einstürzende Neubauten)

德國許多其他音樂人也被視為特別有影響力,特別給人以靈感啟發,譬如趕時髦樂隊就認真研究過倒塌的新建築樂隊(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音色。後者來自柏林,更多地是一個實驗性音樂項目。以歌手布裡克薩‧巴格爾德(Blixa Bargeld)為首的這支樂隊用來發聲的物品是廢銅爛鐵多於正規樂器,成為所謂的工業搖滾音色的典型代表之一。

米立-萬尼立組合(Milli Vanilli)的"歌手"至少會假唱

弗蘭克‧法裡安(Frank Farian)於1970年代帶給世界迪斯可音樂。一開始是他所制作的波尼M組合(Boney M.)風靡國際排行榜。之後他與美國女歌手唐娜‧莎曼(Donna Summer)簽約,為其製作了多張迪斯可經典唱片。1980年代末,他的流行樂雙人組合米立-萬尼立(Milli Vanilli)在全球大獲成功,甚至得到一個格萊美獎。後來曝光出,這一切原來都是假的:米立-萬尼立組合自己沒有唱過一個音,其格萊美獎後來也被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