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科學家談疼痛新療法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8月9日

足球場上,一名球員的鼻樑斷了,但是在終場的哨音吹響之前,他幾乎沒有察覺。但是,也有一些時候,沒有任何顯而易見的理由,人也會有很強的疼痛感。如何抑制疼痛,德國科學家在這方面近來有了更大的收獲。

https://p.dw.com/p/3xb9
醒來後,他會感覺到疼痛圖片來源: Bilderbox

看來,疼痛,並不是一個一是一、二是二的簡單現象。致力於大腦研究的科學家們,現在正在利用先進的成像手段,探討造成疼痛感的各種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試圖理清這一團亂麻。

漢堡大學附屬醫院已經退休的生理研究所所長布羅姆,在最新一期名為「大腦和精神」的專業雜誌上,發表了封面標題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疼痛,肯定更多的是一種感覺狀態,而不是一種純粹以生理方面的因果關係便可以解釋的現象。」這位1999年榮獲德國疼痛學獎的權威專家表示,因為感覺是在大腦中形成的,所以,科學家們也應當在大腦中,尋找可以更好地瞭解疼痛,開發新療法的金鑰匙。

布羅姆認為,由此推論,人們不僅可以通過止痛藥,也可以通過強烈的意識和願望,減輕疼痛感,也就是說利用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意念,對付疼痛。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的苦行僧:他們有意給自己製造疼痛,但同時又可以自己控制疼痛的時間和強度。

他們通過對感覺的控制能力,提高了對疼痛的忍受能力。一名功底高的苦行僧,可以有意在釘滿釘子的木板上,做出各種看上去很不舒服的姿勢,令眾人驚嘆。但是,假如他在不注意的時候,被釘子刺到,那麼他照樣也會疼得大叫起來。

苦行僧控制疼痛的能力,和他大腦額葉前部的皮質有關。人大腦的這一部分,隨著人類的進化發展,變得特別大。它和大腦中負責感覺的中心,也就是大腦的邊緣系統,特別是所謂的扣帶,直接相連。額葉前部皮質最重要的任務,大概就是估計某種感覺,具有多大的意義,必要時可以控制它不要發揮太大的作用。額葉的神經通道,特別是其中和扣帶相接的通道,也控制大腦對疼痛事件的注意力,並同時估計,這些疼痛事件,對肌體具有什麼意義。

布羅姆寫道:「根據額葉前部皮質賦予疼痛事件的意義,它可以加強人的疼痛感,或者反過來,它也可以通過激活人體的疼痛抑制系統,減輕人的疼痛感。」足球運動員在賽場上即使鼻樑骨折,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的大腦只想著進球,根本沒有注意到疼痛。

這種解釋,現在也得到了神經生理學方面的試驗證實:科學家們向受試者發出雷射脈沖,可以引起他們很強的疼痛感。但假如受試者需要聚精會神地解答難度很高的數學題時,那麼同樣的雷射脈沖,此時在他們大腦的扣帶區域所引起的活動,就會明顯地降低。就是受試者主觀感覺到的疼痛,也輕得多,儘管他們得到的刺激,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情況非常明顯:人們不可能消滅疼痛,更何況疼痛作為人體自身的報警機制,對健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療法卻越來越清楚地表明,人的心理狀態,對人的疼痛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患者可以通過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征服疼痛。

對此,最新這期「大腦和精神」雜誌的另一篇文章,做了進一步的介紹。該文章描述了催眠療法對疼痛感的作用。米爾滕-愛利克森臨床催眠術協會的彼德寫道:「90%的受試者,他們疼痛感中的情感部分,也就是那些伴生性質的、讓人難受的感覺,大為降低。」

如果確實出於生理原因,才造成患者非常強的疼痛感時,催眠療法依然還是可以對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醫治有效。「大腦和精神」雜誌評論道,有了神經學科的研究成果為支持,這種形式的療法,很可能在近幾年內,得到普遍的認可,並被廣泛應用到大小診所以及醫院的臨床實踐中。

德國波鴻的魯爾大學出版的科學雜誌「魯賓」也介紹了新的、醫治神經性疼痛病的可能性。這類疼痛病的致病原因,是負責傳遞疼痛感的系統本身,發生了故障。病變系統會不斷地向大腦發出疼痛訊號。波鴻大學的科學家邁耶、特根多夫和丁瑟,找出了慢性神經性疼痛病的生成機制,並研究出一種新的醫療方法。該方法可以協助患者逐步地、有系統地訓練自己不再感覺疼痛。

這三位波鴻學者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如果患者在更早的時期,就開始這種訓練的話,或許還可以阻止所謂的「中心敏感化」過程。這樣一來,他的疼痛病,說不定就不會轉化為慢性了。按照科學家們的說法就是:「人們很可能將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激活大腦功能,來取代對疼痛刺激的壓制。」換句話說,就是醫治疼痛,將意味著:重新學習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