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的夢想,中國的現實

2014年7月9日

梅克爾和她的經濟代表團的願望不可能在未來中國都得以實現,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沒有理由為此就感到惱怒。

https://p.dw.com/p/1CYrL
Angela Merkel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五,包括5名DAX上市企業總裁在內的數十名德國經濟界高層代表跟隨德國總理梅克爾抵達中國西南城市成都。不過,本周二也就是梅克爾此次中國行的最後一天,現實變得越來越清晰:德國經濟界龐大的陣容沒有像他們想像的那樣打動中國經濟夥伴。

不少來自德國的願望落空了

情況早就不再是德國經濟界老闆們列出的所有願望,中國人最終都會予以滿足。梅克爾此次訪華最終雙方簽訂的經濟合同總價值為30億歐元。原本應該說這個結果並不差。不過要是考慮到,大約3周前中國政府總理李克強訪問英國一下子就簽訂了210億歐元的大單,那麼梅克爾這次的收獲的確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次真正能算得上是滿意的只有大眾公司和空中巴士。空中巴士又有一半姓法國。大眾公司和中國一汽簽署建立新的生產基地的聲明,將在青島和天津建立一汽-大眾華東、華北兩個新的生產基地。每個生產基地的投資預計為10億歐元。空中巴士公司獲得中國購買100多架直升機的訂單,總價值6億歐元。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弗朗克‧澤林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不過也有不少隨行的大老闆們大失所望。例如西門子公司原本希望同中國4個大城市簽訂意向性協議,如果協議達成可以給西門子帶來數億歐元的合同,不過這一希望落空了。德意志交易所同上證交易聯合成立一家公司的計劃也同樣未能實現。

德國企業抱怨框架條件不公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德國經濟界代表在這些具體的生意之外傳遞的一些基本意見。梅克爾總理在飛往中國的途中有充足的時間聽取德國企業的抱怨。如同以往一樣,德國很多企業認為在同中國做生意的時候框架條件不公平。這些企業想知道,是不是只要中國人有胃口,就真的能收購德國所有的被他們看上的中小型企業?而大型的德國企業如果想和中國有生意往來,就必須得和中國方面建立合資公司,這種形式總能讓中方大賺一筆。在這方面大眾公司首席執行官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就深有體會。數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創建百分之百德國身份的子公司。

中國決定開放的速度

德國企業界不滿中國的做法,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種情況恐怕短期之內不會發生改變。誰能強迫中國呢?即便是歐洲最强大的政治家梅克爾也做不到。北京按照它自己認為正確的速度開放其經濟,也不會讓西方對自己的規則指手畫腳。而且在這些問題上中國有自己的設想,這在過去幾十年裡,並非一直讓西方企業在中國吃虧。

人們應該好好打量一下中國的金融行業。如果2008年的時候中國的資本流通已經自由得像西方銀行界一直希望的那樣與全球連通,那麼那一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後果恐怕不堪設想。而中國經濟恐怕也已陷入深深的危機,世界經濟引擎徹底熄火。而德國企業在雷曼銀行倒閉之後還可以繼續向中國出售商品,這真算得上是不幸中的萬幸。

德國企業在中國依舊收益良好

在中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但對於在中國的境況過於發牢騷就有失體統了。因為畢竟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仍然大把大把地賺銀子。而且這種贏利狀態會持續下去。中國不再想當世界工廠,而是要更加自主創新。在這方面德國人應該伸手幫忙。

具體來說就是,中國用市場份額交換西方技術這一測試了20多年的"德中共棲"模式,中國希望能夠保持下去。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會慢慢地逐漸變成德國企業的競爭對手,這一事實也無法避免。不過,只要蛋糕能夠持續做大,德國企業就會繼續合作。北京方面希望幾年後中國中產階級能夠擁有更高的收入,希望在西部地區實現2億人脫貧。即便中國人自己制定"游戲規則":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依然在上升。這對德國企業而言意味著,在競爭增加的同時,財富增長的機會也在增多。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者,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編譯:洪沙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