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年輕人眼中的「六四」

Shitao Li2013年6月4日

六四24周年之際, 德國之聲中文網採訪了幾位來自中國和德國的大學生,想瞭解年輕一代對於該歷史事件的想法和態度。

https://p.dw.com/p/18jcB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第一位受訪的小金(25歲)目前在德國攻讀傳媒專業的碩士學位。她對六四事件的理解是,由於當時中國處於經濟轉型期,大學生對於經濟及就業形勢強烈不滿,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動遊行活動,最終遭到時任政府的武力鎮壓。

當被問及是如何瞭解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她說,是在她年紀尚小的時候,父親回憶當年在北京出差的經歷時提及的。長大後,她通過網路報導和紀錄片影音資料等逐步瞭解這段歷史。她認為,六四事件是由當時的政府內部鬥爭產生的結果,不單純是由學生自行發起的遊行示威而已。在她所接觸到的由外國記者拍攝的現場錄像中,所謂的血腥鎮壓並沒有得到體現,反而反映的是學生與警察的衝突,甚至是學生向警察施加的更為嚴重的暴力行為。

她認為,目前訊息來源多樣,國人對歷史的真相都有自己判斷。而六四事件的積極意義在於,是學生積極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體現,"六四"對於普通民眾參與政治決策具有象徵性意義。

China Bildgalerie Peking Tiananmen Jahrestag 5 Juni 1989
1989年6月5日清晨的北京圖片來源: AP

第二位受訪的小胡(25歲)是在小時候的一次長途旅行中通過大人的閒聊第一次聽說六四事件,但當時他的母親不願意向他描述更多的細節。後來,他從維基百科上才瞭解到天安門事件的來龍去脈。他說,針對這個事件,除了大陸媒體以外全球很多媒體都有相關報導和評論。

小胡認為,與80年代末期其他國家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六四事件使得中國的民主和人權進程出現了極大程度的倒退。而且此後,政府加強了在教育中的政治滲透,對於後"六四"時代的年輕一代而言,從小接受的是政府強加的洗腦教育,引發了年輕一代對於國家政治的消極態度。當被問及對於中國當前社會民主進程的看法時,他表示不願多說。

兩位中國同學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都表示,希望在報導中隱去真實姓名。

第三位接受採訪的是來自德國的David(25歲)。他表示,從德國電視和平面媒體的報導中對六四事件有所瞭解,同時他也獲悉,從中國方面直接獲取事件的相關資料非常困難。他說;"我理解的六四事件是,當時的學生希望領導一場變革,並聯合工人群體、結合工人運動,共同發出對民主權益的訴求。我個人表示十分支持,因為結合德國的經驗來看,工人聯合會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如果對(當時的)中國政府提出異議的話,必然會遭到鎮壓。但從我對民主概念的理解出發,我必須要針對武力方式提出批判。"

採訪中他也提到關於當前中國社會中存在的農民工權益得不到保障和醫療保險系統不完善等問題,他認為,改革是必須的,當然不一定通過學生,也可以由公司、職工群體發起。針對中國的民主現狀,他表示,目前中國人民的參政意識非常薄弱,作為人民共和國,中國必須強調並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和聲音。他希望,德國能夠將自己的民主認知傳遞給更多的國家,也許不是所有的國家和政府都會願意採用德國的做法,但至少能夠一定程度上推進全球的民主進程。

China Bildgalerie Peking Tiananmen Jahrestag 13 Mai 1989 Hungerstreik
為自由為民主圖片來源: AP

而最後一位接受採訪的德國學生Vanessa(22歲)對於六四事件一無所知。但她依然認為,如果學生發起和平遊行,而政府的鎮壓竟然造成人員傷亡,是非常可怕的。同時她也表示,如果能夠通過德國的支持與參與,中國社會中的一些問題能夠得到重視或者中國民眾獲得參與改革的可能性,這將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作者:微文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