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在十字路口的北約和中國

2023年7月17日

北約和中國本來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聯繫,但最近卻動作特別多。 但這種"互動"並不使雙方帶來一種欣慰,相反,這裡隱藏著一種莫名其妙的、令人不爽的訊號。 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雙方進一步產生誤解的話,那對亞太地區並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果。

https://p.dw.com/p/4Tzq6
北約峰會閉幕聲明15次提及中國
北約峰會閉幕聲明15次提及中國圖片來源: edna/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剛結束了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為期兩天的峰會。峰會後發布了公報, 其中重申中國對北約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構成系統性挑戰。公報中15次提及"中國"一詞。

筆者以為,公報首先要表明的是,儘管北約是一個地區性的聯盟,但它關心的事是全球的,因為當今世界各個板塊的聯繫太緊密了,各自帶來的影響也太大了。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公報強調, "印度-太平洋地區對北約非常重要,因為該地區的事態發展可能直接影響歐洲 -大西洋的安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亞洲人以前的地域主義觀念是比較重的,而這次,在維爾紐斯峰會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和韓國總統尹錫悅雙方提到,跨大西洋和印太安全密不可分,這說明,在當代世界,對全球安全的關心,是所有現代國家的義務。

在指出中國現實的、可能的、潛在的威脅的同時,北約公報強調 "仍然願意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包括建立互惠的透明度"。這一點,如果中方確實願意為地區和全球和平做出貢獻的話,應該是能夠理解的。

中國的反應

但中國則對公報反應特別激烈,除了駁斥北約公報"充斥著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並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北約東進亞太,任何損害中方正當權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回擊, 還敦促北約立即停止對華歪曲抹黑、編造謊言,放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過時理念,放棄迷信軍事武力、謀求絕對安全的錯誤做法。

很顯然,這種反應不僅是過度的,也是沒有建設性意義的。 特別是反對所謂的"北約東進亞太",這本來就不是那麼回事,可北京非要說成是這樣。 北約一直在重申,"我們不會增加來自印太地區的成員國"。

北約對亞太關心的背景

當然,要瞭解中國對此的激烈反應,必須瞭解這幾年來,亞太地區的安全格局的變化。 如筆者以往的評論中指出, 美國為了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在拜登上台後,不僅強化自己在該地區的存在,而且把盟國(日本、韓國、澳洲等)均動員起來。 美國的做法是,亞太的事情不能僅僅由美國一家撐著,而應該由關心該地區安全的所有國家特別是民主國家參與。 這樣,本來不屬於亞太地區的不少歐洲國家也被拉進來,一起來維護國際規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北約對亞太地區的"關心"才越來越熱衷起來。

這種對亞太的關心,已經體現在去年的北約峰會上,當初就邀請了日本、南韓,澳洲和新西蘭四國首腦參加。而那時,中國的反應並非像現在那樣激烈。但北約自己也知道,它是個地區性的組織,所以多次強調,北約並不想在擴張到亞太地區。 而正是因為這樣,今年5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廣島主持七國集團(G7)峰會時也再次強調,日本沒有成為北約成員國的計劃。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

華春瑩:北約欠中國人民的血債
華春瑩:北約欠中國人民的血債圖片來源: Thomas Peter/REUTERS

"血債"的起因

當最近的北約公報發布後,華春瑩幾乎是第一時間發推文連發反擊北約。其中提及了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的事件,指出"我們沒有忘記北約欠中國人民的血債"。

無獨有偶,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左翼黨小組負責人塞維姆‧達代倫(Sevim Dagdelen),最近在其個人推特上也提及此事件,用來批駁北約。

有意思的是,不僅是華春瑩,而且連德國那位女性政客,均不提當初中國使館為什麼遭轟炸的原因。 而這對今天的北約和中國的互動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足夠訊息表面, 中國在當初即1999年期間,是反對北約,並支持當初的南斯拉夫政府的。 中國使館裡面有不少電子跟蹤裝置,早在當年4月,北約情報機構就斷定,中國大使館充當了南斯拉夫軍隊通訊轉播站。 這在米洛舍維奇官邸被摧毀後,更顯頻繁。

當中國使館被炸之後,國防部長威廉-科恩找了個蹩腳的藉口,說:"我們的一架飛機攻擊了錯誤的目標,因為轟炸指令是基於一張過時的地圖"。儘管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尼特事後特意向中國道歉:"美國總統對這一悲慘事件中的生命損失表示誠摯的遺憾,並向中國人民,特別是向在這次錯誤襲擊中喪生者的家屬表示慰問。" 並對有關方面作了賠償。但至今,中方依然懷恨在心,這在華春瑩表述中已體現出來。

而關鍵問題在於,當初中方對米洛舍維奇的支持,今天對普丁的支持,史托騰柏格在這次峰會中明確表示,中俄的合作已經迫使北約和亞太更為靠近。這兩件事在北約和中國的關係上就是心病的主要來源。 筆者以為,應該到了去除這個心病的時候了。

但願解開這個心病

這次北約對中國顯示如此的"關心", 這跟烏克蘭戰爭的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不斷和侵犯烏克蘭的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這自然使得北約很焦慮,中國是一個在聯合國安理會5個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應該自己公開說明什麼是侵略戰爭,就好像公開表明中國人為什麼當初要進行8年抗戰那樣。

理論上,人們期待的是,中國至少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 但筆者以為, 從現實角度來看,北約不妨在這個問題上增強一些亞洲人式的敏感性,不要太著急,不妨採用一些漸進主義。譬如說,中國既然說它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是個中立國,那也鼓勵中國拿出中立國的樣子。鳳凰電視台以前就派一個記者在俄羅斯那方報導烏克蘭戰爭,而現在也派了記者到烏克蘭那一方報導戰事,筆者以為,這也算是朝中立的方向走了一步。當然,並非所有老百姓在中國都能收到鳳凰台,所以在新聞報導這方面,即便表面上中立做的也有點羞羞答答。北京的心實際上還是向著普丁的。 儘管在華格納組織暴亂後,習近平心裡也明白,俄羅斯這鍋粥不好喝。

北約秘書長斯多滕貝格計劃在東京開辦事處,被法國叫停
北約秘書長斯多滕貝格計劃在東京開辦事處,被法國叫停圖片來源: Yoichi Hayashi/AP/picture alliance

不能否認,北約偶爾也會表現出一種大咧咧的樣子,不夠慎重。這在北約醞釀在日本東京開設北約辦事處就體現出來。這有悖於其公開宣稱的不向亞太擴展的許諾。幸虧有法國的阻撓,才避免了跟中國的正面衝突 。中方當然並不買這個帳。 但中方心裡應該明白,這是中國跟俄羅斯積極合作尤其是軍事方面的合作造成的。  中俄去年在亞太舉行的六次聯合軍演中,有五次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舉行。其中四次屬於雙邊演習,兩次是與伊朗和敘利亞等美國的宿敵舉行聯合演習。

所以,中國也應該努力共同創建一種互信的環境。譬如,北約的公報提及中國在核武器問題上透明的問題,如果中國 改變那種地下黨的遮遮掩掩的做法,那就是對互信提供了基礎。又如,中方如果真的把中立的問題解決了,那至少對烏克蘭以及支持烏克蘭的民主國家也算一種安慰。

最後,在國際法問題,值得通過討論辯論的方式,依照聯合國憲章,跟民主國家得出一個共識。 畢竟雙方都在一個地球上生活,而中國更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應該說,目前即便在北約成員國中,對台灣的問題還是存在分歧的。在公報中,只是提了一下," 反對任何單方面通過武力或脅迫改變台海現狀的行為"。 但在對台灣的國際法的地位上,不論是歐盟還是北約跟美國的態度不一樣。從這點來說,北京可利用這個時間段,巧妙地處理好大陸與這個島嶼的關係,使得兩岸雙方都有一種安全感,雙方都能得利,而不是咄咄逼人、到處威嚇。但如果非要像處理香港那樣來處理台灣,甚至更甚,那不僅使得地區周圍國家不安,而且會促使北約也許對亞太愈加"關心"。

總之,不管是對北約還是中國,雙方都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上。雙方的互動來不得一點馬虎。只有這樣,亞太地區才能保證真正的長期的和平。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