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學聯港府對話 港報摘要

文山(摘編)2014年10月22日

周二,香港政府與學聯互派代表就眼下的佔領運動、政改爭議進行了對話。次日的香港各大報刊紛紛發表評論予以關注。德國之聲中文網摘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合輯如下:

https://p.dw.com/p/1DZjT
Beginn von Gesprächen in Hongkong
學生與政府的理性對話態度受到贊許。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P. Lopez

香港《東方日報》社論以#link: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1022/00186_001.html:"政治搭台金融暗戰、上下其手渾水摸魚"#為題,寫道: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港府昨日與學聯進行首次政改對話,結果各自表述,各說各話,亦沒有化解任何分歧,遑論達成什麼共識。這可以說是意料中事,雙方對政改立場迥異,缺乏共同基礎,對話只能擺擺姿態,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信報》刊發社評,以#link:http://www1.hkej.com/dailynews/commentary/article/920273:"對話理性、抗爭激情;知所進退、事始有成"#為題,認為雖然矛盾一時還無法化解,但在兩小時對話中,雙方皆展現出互相尊重的心平氣和。該報寫道:

"學聯代表在對話之中提出「時間表」和「路線圖」,這是明智的要求,而且符合溝通的目的,平起平坐的對話不就是為了邁向民主的明天嗎?若然抗爭的結果是沒有明天的白費心機,留守街頭未免太冤枉了。但當佔領街頭惹來民怨日增,流血衝突與法庭禁制令的威脅接踵而至,既然政府在對話中開啟了一道撤出佔領區的善意之門,學生們應好好把握下台之階,才是大智大勇之舉。"

Beginn von Gesprächen in Hongkong
《信報》認為政府方面也應該釋放更多誠意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P. Lopez

同時,《信報》還認為政府方面也應該釋放更多誠意:"討價還價的正確策略應該是讓示威者清楚看到希望,而不是要麼'袋住先'、要麼'一毫子也沒有'。因此,更加民主化的程序,以及2017年之後的改善計劃,政府必須拿出具體而可行的辦法來說服示威者,打動泛民的部分立法會議員,2017普選行政長官方可成為事實。"

該報最後寫道:"大家都期望學聯和政府對話會面不止一次,溝通之門常開,佔領區內的示威者相信是時候深思應否這刻撤退,讓社會回復正常面貌。不少德高望重的社會人士講過,撤退不代表失敗,反而是長期爭取民主的部署。"

香港《文匯報》的社評則認為,#link: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0/22/WW1410220001.htm:"政府已經釋放最大誠意,學聯應適可而止"#,該報寫道:

"政府提出成立一個討論政改的'多方平台',讓學生和年輕人一起商討政制發展。這一安排顯然是對學聯訴求的一種積極回應,既表明政府希望以對話代替對抗,而且也為違法的佔領行動撤離鋪設退路。政府已盡最大可能對學聯作出了合法、合情、合理的回應,亦強調溝通大門仍開。希望學聯能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和善意,以市民福祉為依歸,以香港的大局著想,不要再節外生枝,而應積極回應政府的建議,與政府共同努力,早日結束'佔中'導致的混亂,讓香港重回正軌。"

《大公報》則以#link:http://news.takungpao.com/opinion/highlights/2014-10/2793693.html:"學聯要務實對話、脫離佔中"#為題,刊發社評,認為佔中是一場以激烈街頭抗爭為手段、變相"港獨"為目的的"政治佔領":

"但是,市民的良好願望、政府釋出的善意,是否能得到正面回報,還須視乎'學聯'的取向。……事實是,戴耀廷一夥和幕後"金主"黎智英,他們用了回歸以來最大的力氣策劃這場'佔中',目的根本就不在普選、更無關什麼提名,他們要的就是一場大規模 的、曠日持久的街頭騷亂,衝擊警方、衝擊法治、癱瘓交通、癱瘓全港,最終迫使梁振英下台,從而令到中央在港有法不彰、有令難行,今後港人愛選誰當特首就選誰,愛修改基本法就修改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更是提也不用再提。十七年前英國人在談判桌上拿不到的東西,一個沒有外國殖民管治但完全親西方、抗中國的香 港,將會在旺角、金鐘街頭的激烈衝突和叫囂聲中實現。……作為大學生、作為今日中國香港特區青年,你們是否有必要把自己的前途、家人的期望、港人的福祉都犧牲不顧而去為這些抗中亂港政治勢力效勞?是禍是福、何去何從,今日的對話桌是一個機會。"

香港《蘋果日報》的社論則以#link: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22/18908324:"污衊的效果是不斷促使香港人覺醒"#為題,反駁了《大公報》的觀點:

"中共對香港佔領運動的另一污衊,是指'佔中真正目的是推動港獨',而證據是學聯在政總外的主台打出了'命運自主'口號。……如果說'自決'與'獨立'有關聯,還說得過去,因為許多地區的自決極可能是為了謀求獨立,儘管自決權在兩個人權公約中都列為第一條,謀求獨立決不是罪。但把'自主'扯上'獨立'則實在是過度演繹。……民主其實就是自主,從來沒有'他主'的民主。也許在中共治下,人民的確沒有命運自主,也許把命運自主扯到政治上的獨立,正正說明中共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香港人做奴隸。這一過度演繹更使我們知道,這場雨傘革命對我們來說,是如何重要了。因為沒有這樣的抗爭,我們就從此沒有命運自主,而最終會墮落成為奴隸。"

Beginn von Gesprächen in Hongkong 21.10.2014 Studenten verfolgen die Live-Übertragung
《明報》指出,三個佔領區的示威者都對首輪對話作出了負面評價。圖片來源: Reuters/Bobby Yip

《明報》社評以#link:http://news.mingpao.com/pns1410221413914588909:"立場南轅北轍、對話各自表述"#為題,指出首次對話之後,示威者反應都較為負面,因此佔領運動短期內還難以解決。該報寫道:

"立場雖然南轅北轍,但雙方表現都理性平和、就事論事,……總的而言,雙方都有理有節、作到相互尊重、包容聆聽,合演了一場高水準、高素質的政治討論,雙方的表現都值得肯定。政改對話透過電視直播,學聯與政府同樣面對全港市民,在眾目睽睽之下,對話代表只能堅持原則立場,較難有迴旋空間。因此,政改對話若要尋求妥協、達成化解僵局的共識,這種公開對話方式較難收效,若真有誠意解決問題,閉門商討才較有可能達至成果。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提出探討設立的多方平台,若能及早設立運作,增加民間與政府溝通商討渠道,以其他方式商討,或許可以補充大鑼大鼓對話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