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婚姻皆有美中不足

Frank Sieren2014年10月13日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德中政府磋商會議表明所有良好關係都有薄弱環節。

https://p.dw.com/p/1DV1G
Deutsch-chinesische Regierungskonsultationen in Berlin Merkel Li Keqiang 10.10.2014
圖片來源: Adam Berry/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中部長級高官今年已舉行過三次會面。德國總理梅克爾7月份才訪問完北京後,中國總理李克強上周五又帶領15名部長抵德出席第三輪德中政府磋商會議,旨在簽署價值超過20億歐元的合作協議。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兩國企業在政府磋商會議後簽署的30份協議的價值甚至遠高於20億歐元,例如,(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和其合作夥伴北京汽車集團就在北京裝配緊湊車型和共同研發新車型達成一致。

(戴姆勒汽車集團總裁)蔡澈(Dieter Zetsche)計劃在中國投資高達40億歐元。(大眾集團)總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隨即有所行動也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大眾也希望繼續擴張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該公司與中國國有車企一汽集團決定將兩者之間的合作延長至2041年。德國電信則有意與全球最大移動營運商--中國移動展開合作。屆時,總部位於波昂的德國電信將允許中國合作夥伴參觀其研發過程,作為回報,中國移動則將向德國電信提供中國移動網。越來越多的德國技術知識隨之流入蓬勃發展的巨大中國市場。

用技術換取市場份額

這並非新鮮事。幾十年來,德中國民經濟一直受益於一種簡單但運行順暢的交易模式:他們用西方的尖端技術換取中國的市場份額,並在過去十年中取得纍纍碩果。但是,雙方的口角卻並未減少。中國人抱怨他們沒有獲得最新技術。西方人則指責他們進入中國市場受到限制,而且中國人還剽竊他們的發明。但是很明顯,這種矛盾並未嚴重到令合作夥伴互不理睬對方。恰恰相反。

在所有西方重要國家中,中國和德國的關係最為緊密。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特別照顧德國。德國有用,因為歐洲最好的中型企業在德國,這些企業擁有有用的技術。德國有用,因為該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歐洲影響力最大的政治家來自德國。這也意味著,上述情況也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北京要以防萬一,所以中國也嘗試與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歐洲大國維持緊密關係。另外,北京也特別關心正在崛起的東歐地區。

對德國經濟而言不無風險

中國人希望得到德國的幫助主要旨在令中國經濟更加強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成為德國企業的競爭對手,這對德國經濟而言不無風險,但是給德國經濟帶來的好處仍大於壞處。中國代表團在前幾天的訪問中對聯邦政府的工業生產技術數字化--"工業4.0"項目頗感興趣。該項目的主要內容是無人化生產和一定程度上可以繼續自我發展的智慧型工廠。

GMF Foto Frank Sieren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rivat

對於讓中國人參觀相關實驗室的建議,主要負責該項目的德國經濟部並不十分熱忱,這是因為德國經濟在中國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只要技術換市場的交易模式繼續存在,這種紛爭就不會消失。正如聯邦經濟部长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所強調的:只有雙方能在合作中獲益,合作才能維系。這一點適用於所有夥伴關係。德國企業和中國政府永遠不會真正地滿意,因為(利益)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者,在北京生活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