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經濟前景如何?

2014年4月14日

旭日初升還是強弩之末?對於「中國發展模式」的前景,西方學界常有討論。而近日《法蘭克福匯報》和「明鏡線上」兩家德國媒體分別發表文章,其觀點大相徑庭。

https://p.dw.com/p/1Bhqw
Symbolbild Wirtschaftswachstum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周日(4月13日)發表標題為"中國式創新"(Innovation auf Chinesisch)的文章,作者塞巴斯蒂安‧海爾曼(Sebastian Heilmann)認為中國經濟將更加具有創造力,因為每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資本主義模式。

"25年前,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歷史的終結':他宣佈,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已經在全球範圍得以實現。但是,如今誰要是依然認為全球層面上的政治經濟體系都必然和諧統一的話,將很難自圓其說。尤其是中國的快速崛起讓自由主義模式無可替代的說法令人懷疑。"

文章作者認為,儘管如此,學界依然沒有認真對待中國獨特的資本主義運行方式,僅僅將之視為一種過渡或邊緣模式。
"直到最近才有類似張軍和傑米‧佩克(Jamie Peck)等作者作出努力,拓寬傳統的體制觀點的分析框架,讓中國體制的特殊性得到應有的重視。因為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秩序的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威權政治架構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結合上,更為重要是在機構和機制方面的非同尋常的組合方式,成為中國式資本主義的標誌:黨國控制大型企業和銀行,輔之以競爭推動的出口經濟以及直到不久前還由外資主導的創新機制。"
海爾曼引述張軍和佩克的研究結果,認為由於經濟政策迴旋餘地較大以及各地進行經濟政策試驗的傳統,中國地方層面存在不盡相同的資本主義運行方式。其中包括以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為主、但缺乏創新的廣東模式,以集體所有制企業私有化為特色、 但創新主要由外資引導的蘇南模式,以及由初創企業、私人資本投資和國家資金扶持所建立起來的北京中關村模式。
作者在文章最後總結道,"在西方有關中國崛起的討論中經常出現那種自我安慰、自我欣賞的論調,認為僵化的政治體制會對社會創造力和技術創新產生不利影響:中國的經濟成功是建立在'苦幹而非靈感'(保羅‧克魯格曼曾如此形容亞洲經濟崛起)以及'抄襲而非創新'之上。但是,對中國資本主義的各種地區性運行方式進行更為細致觀察之後,人們便會明白,中國主要的經濟中心和科技企業有能力在全球價值鏈中快速攀升,與迄今為止的創新領導者展開正面較量。"

Foxconn Angestellte Fabrik Apple IPhone China
以出口加工業為主的「廣東模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奇跡的終結?

塞巴斯蒂安‧海爾曼在周日的文章中對於"中國式創新"頗多褒獎之詞,而另一位經濟學家亨利克‧穆勒(Henrik Müller)同一天發表在"明鏡線上"的分析文章則指向了中國經濟的一處致命傷。

這篇標題為"貸款催生的經濟繁榮:中國奇跡的終結"(Boom auf Pump: Das Ende des China-Wunders)文章開篇便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中國正面臨嚴峻考驗。北京的官方統計學者將在周三發布第一季度的經濟景氣指數,人們擔心會出現負面的震驚消息。

"中國曾經一直是德國經理人盡情發揮想像力的地方。從阿迪達斯到大眾汽車,各家企業都在那裡極富熱情地展開業務,而在歐洲市場因為危機而出現下滑後則更是如此。這個國家目前已經成為了德國經濟模式的箭頭:作為生產地點,作為第五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中德)貿易額:超過1500億歐元。如果把德國在中國的所有投資算在一起,2008年以來已經增長超過一倍。"

穆勒認為,中國作為新興超級經濟體不可能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足為奇。但問題在於,目前許多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硬著陸。

"根據北京上周公佈的外貿數據,3月份進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11.3%。這當然只是體現了當下的情況,但卻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寫照。它顯示出中國的內部經濟出現一些糟糕情況。"

作者分析稱,中國正處於一個依靠信貸支撐的投資繁榮階段的末期。現在整體經濟深陷信貸膨脹和產能過剩的困境之中。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的說法,中國的各大銀行和影子銀行體系在過去幾年裡向國內企業投入巨額資金。

China Finanzmarkt Juni 2013
中國經濟景氣嚴重依賴信貸支撐圖片來源: Reuters

"這一模式眾人皆知:私營經濟的負債達到無法承受的規模,經濟景氣隨之破滅,然後一些貸款無法償還。2007年的美國、英國、西班牙和愛爾蘭都是這樣的情況,不久之後便陷入大規模崩盤。"

作者表示,美英等國最近所經歷的危機並不一定會在中國身上重演,因為中國經濟自有其優勢所在,比如債權人大部分在國內而非國外;資本市場相對較為封閉,資本外逃風險較小;國家債務較少;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等等。但近日中國國債發售情況不佳顯示出,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穩定不乏憂慮。

編譯:石濤

責編:文木

(轉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