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北故宮文物受損 初步調查報告出爐

閆駿
2022年10月31日

台灣立法委員陳以信公開揭露台北故宮博物院多件文物被損,批評院方領導事後下「封口令」。台北故宮方面公佈了初步調查報告並予以反駁。此事在中國大陸已經被上升到「台獨」和「去中國化」的層次。

https://p.dw.com/p/4IroC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外觀。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著海量中華文化珍貴文物。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台灣中央社在內的媒體報導,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三件文物被毀一事,當事方故宮博物院於本周一(10月31日)向台灣立法院遞交了初步調查報告,其中包含了監視器錄製的影像資料。報告顯示。導致文物毀損的可能原因包括,關上儲存文物的鐵箱時,因人為施力按壓或空間縮減導致文物碰撞,或是之前就有肉眼無法看見的暗傷或裂璺。

就台北故宮博物院三件文物被損一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周日(10月30日)發表社評稱:中華兒女都有資格質問台北故宮。發問:「台北故宮館藏國寶是不是遭遇了更多『燈下黑』?」

《環球時報》評論所指是台灣立法會委員陳以信10月28日做出的台北故宮博物院保護文物不力,文物人為破損後下「封口令」的指責。

據包括中央社在內的台灣媒體報導,國民黨立法委員陳以信通過檢舉,瞭解到故宮打破清朝年間的陶瓷碗、明代青花瓷器,但台北故宮院長吳密察卻下令隱瞞、欺瞞長官及民眾。

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破損情形
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破損情形圖片來源: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陳以信指責稱,2021年2月國立故宮博物院執行文物數字典藏計劃時,將清朝的嬌黃釉綠彩龍紋碗移出庫房過程中,故宮人員不慎打破,事後相關人員立即向吳密察報告,但吳密察卻決定隱瞞事故經過,下令對該器物不得點交、紀錄,以及修復前不得做檢視報告,也要求相關人員封口,相關文件以用最高密件方式處理,以免留下任何證據。

陳以信還指出,最近故宮又摔破另一件明代青花瓷器,這個瓷器比清代的瓷碗還要珍貴,結果吳密察與故宮高層「故技重施,用相同手法隱匿證據,欺瞞長官及民眾」。陳以信認為,吳密察作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不只失職、失格,「也對不起國人。」

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破損情形
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破損情形圖片來源: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台灣故宮的說法

對此,吳密察在之後召開的記者會上坦白承認,故宮近兩年摔破三件國寶,分別為「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和「清乾隆青花花卉盤」,但事件一發生就馬上啟動調查,絕對沒有向外界批評的那樣嘗試隱匿此事。

針對破損的三件文物,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官方披露的消息顯示:故宮器物處瓷器科人員整理文物時,於民國110年(2021年)2月3日、111年(2022年)4月7日打開文物包裹後發現「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 康熙款 暗龍白裡小黃瓷碗」破損;2022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時,由於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疏忽,致「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掉落破損。工作人員皆隨即依程序通報至院長。

台北故宮官方指出:院長及副院長接獲三案通報後,隨即下令交由政風室進行調查有無違規失職的情況。經政風室調查結果,110年2月3日、111年4月7日的破損情況經過調查,無人員疏失的原因。 111年5月19日則明確為人員操作疏失,已將全案移送考績會,懲處程序刻正進行中。

台北故宮博物院存放文物的通道。
台北故宮方面表示目前很多文物都是用箱存放,存在碰撞損壞的可能。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有關「隱匿情事,以免留下任何證據」的指責,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示,事件發生後,基於保全證據需要,於調查案件及修復文物期間,自然無法允許一般人員或當事人任意提取、檢視、搬移三案之文物,此項作業方式為常規操作,不用等待院長下令。

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破損情形
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破損情形圖片來源: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根據台北故宮10月31日向立法院遞交的初步調查報告,能夠接觸及整理文物者,僅限研究及行政人員,這些人有導致文物破損的可能性,但研究助理及技工友會協助搬運鐵箱,搬運過程亦有可能造成文物晃動甚至受損。此外,關上鐵箱時,恐因人為施力按壓或空間縮減,導致文物有碰撞受損的可能,且若有肉眼無法看見的暗傷,也有可能因時間關係或碰撞而破裂。台灣中央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箱內很多文物其實之前就有裂璺,但並未記載登錄。

同時調查報告也指出,2011年10月和2012年3月大盤點時,編號16896的「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尚屬於完整未破裂情況,2015年因有大陸故宮學者特別參觀,雖有搬動存放這件文物的儲藏箱,但因為時間久遠,已無法調閱相關時間點的監視器錄像資料,相關人員也已記不清當時的情況。

文物的價值?

針對此次受損文物的價值,根據台灣各家媒體不同的消息來源,或有25億新台幣(約合8000萬歐元)。對此,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轉述同行訊息表示,參照市場流通的情況,文物總價值「絕對遠遠低於、非常遠的低於這個數字」,但是三件文物的毀損,他要「負擔起責任。」

台灣藝術鑑定學者、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美術評鑑委員葉國新向當地媒體《風傳媒》表示,明代弘治款的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的市場價格行情約為新台幣2000到3000萬元,因為嬌黃綠彩雙龍小碗生產數量少,傳世品較少。

而清代乾隆青花花卉盤因為生產量大,傳世量也跟著多,加上表面紋飾較為簡單,圖案化,所以價值相對不高,市場行情在新台幣100至200萬元。另外清代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市場價格則落在約新台幣1000至1500萬元之間。而一般修復完的價格,如果修復老師功力高強,即使修復完善,價格約為一半左右,視修復程度而定。所以此次三個台北故宮破損文物的總價值大約在3100萬(約合100萬歐元)到4700萬新台幣(約合151萬歐元)之間。

一位參觀者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櫥窗前。
台北故宮稱館藏文物因「緣際會來到台灣,成為台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的一部分」(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Michal Krumphanzl/CTK/dpa/picture alliance

「台獨」和「去中國化」的討論

此次文物受損,當事方故宮博物院需要面對的另外一大批評點還包括「台獨」和「去中國化」的問題。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在30日發表的社評中指出:種種跡象表明,這樣的事之所以在近兩年接二連三地發生,絕非偶然,其背後的根源在於,民進黨當局在台灣推動「去中國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島內的文物保護和管理。

就此,《環球時報》發問稱:「這批國寶當年在日軍炮火中輾轉大半個中國,行程上萬里,護送人員九死一生,國寶一件都沒有丟失,也幾乎沒有損壞,怎麼今天就損壞了?這批國寶遷到台灣70多年,經歷三次大的清點也沒有損壞,怎麼今天就損壞了?」

針對台北故宮院長吳密察本人,《環球時報》社評認為:民進黨當局選擇吳密察當台北故宮院長,當然不是因為他的專業水準有多高,責任心有多強,而是他的「綠」顏色,以及他上任後配合民進黨當局搞出不少事「去中國化」。評論認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倒行逆施,是導致國寶損壞的根本原因。」

針對立委會委員的批評,台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將其稱為「小題大做」。在個人的臉書帳號上,富察發貼稱:故宮這幾只打破的碗,嚴格來說不屬於「中國」,而是屬於清室……滿洲皇帝熱愛中國文物,只是他多元中的一元。但中國文人「一定要把這件事放大扭曲為『漢化』,其實你到台北故宮裡看一下就知道滿洲皇帝的品味和中國文人差異極大。」因此這位台灣出版人表態稱:「這只碗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按照故宮的管理程序處理即可。」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