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給非洲的藥

Frank Sieren2014年10月23日

首個治療埃博拉的有效藥物或將來自中國。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它既擔負著醫治疾病的任務,也將使批評中國在非洲外交政策的聲音減弱。

https://p.dw.com/p/1Db39
Peking China Ebola Forschung Medizin Helfer Labor
圖片來源: Imago/Xinhua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西非受埃博拉侵襲的人們來說,這可能是一線光明:一種新的治療藥物有望投入使用-不是來自美國或歐洲,而是中國。上周,中國第三大製藥商四環醫藥向危機地區運送了數千劑試驗藥物JK-05。這批藥物最初只是為中國救援者預備,萬一他們感染病毒可以使用。但該公司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AMMS)共同研發。借助軍科院的強大實力,該公司希望這種藥物能盡快成熟,並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就提供給非洲的民眾。

儘管JK-05在實驗室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功,但迄今尚未在人體進行過實驗。因此,JK-05迄今在中國僅獲准用於軍事緊急情況。但是,如果在人體的實驗結果是積極的,這種中國藥物有可能成為首個可用於大面積使用的藥物,因為由於結構簡單,這種藥物可以迅速大量生產。與美國的試驗藥物ZMapp相比,這是一個優勢。由於ZMapp的生產並不簡單,如今在測試階段就已遇到瓶頸。

藥物也將改善形象

早在10年前的薩斯疫情中,中國軍方就曾扮演重要的角色。當時,一種疫苗以驚人的速度獲得醫藥許可,對控制疫情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與美國不同,在中國,迅速取得成果的政治壓力要大得多。這可以成為決定性的優勢。這不單關係到在非洲大陸西部疫情地區工作的數萬名中國人。

北京堅信,一種有療效的藥物在政治上也會發揮作用。它將會改善中國在西方國家以及非洲的中國批評者眼中的形象。因此,北京願意花時間、金錢和資源投資一種在中國並不急需的藥物。此外,政府也可以用它來進行內政上的宣傳,告訴民眾,在這些事情上中國比西方更成功。

Frank Sieren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資金支持迄今很少

批評者指責中國剝削非洲,罔顧非洲人的需求與人權。在埃博拉疫情的救援上,中國也陷於被動防守的境地-至少從西方的視角來看是如此。過去一段時間,北京經常受到批評,沒有為埃博拉危機地區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單從數字來看的確如此:歐洲迄今共承諾提供4.5億歐元援助。美國約1.5億美元,也排在前列。中國約4000萬美元,似乎北京還不如美國對非洲感興趣。美國的一些個人,如比爾‧蓋茨的基金會捐款5000萬美元,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創始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捐款2500萬美元,與中國的援助款規模相仿。

但中國的援助款數字並未包括研發新藥物的資金。此外,北京也強調,過去十年,中國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超過平均水準。道路、電網、電訊網路都有助於如今對抗疫情。北京為了避免受到在政治上單打獨斗的指責,上周日,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與中國外長王毅宣佈,將共同對抗埃博拉疫情。

與法國合作

未來將加強共同的實驗室研究以及疫情預防方面的經驗交流。法國人希望與中國有更緊密的聯繫,以便為法國疲弱的經濟獲得一些來自中國的訂單。埃博拉成為國際政治權力鬥爭的一部分,並被當作一種工具,或許聽上去是一種諷刺。對患者而言,卻會帶來好處。

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是德國之聲的專欄作者,在北京生活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