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躋入飛機製造業

2011年11月11日

《商報》認為,中國雄心勃勃地進入飛機製造業,邁出工業發展的重要一步。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著眼於同波音和空中巴士兩大巨頭的國際競爭,試圖避免讓這個行業重蹈汽車生產領域的覆轍。儘管西方公司存有戒心,但是不願舍棄中國市場,中國可以很好地利用外部資源。

https://p.dw.com/p/138tY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2.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針對中國製造大型客機,《商報》11月9日報導說,"在工業政策上,進入航空工業對中國來說是重要的一步,這個曾經的發展中國家由此擠進西方或許最有聲望的高技術領域。……巨額資金加上更大的雄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該報認為,"毫無疑問,全球飛機製造業出現一個新的競爭對手,但也是一個新顧客。德國的飛機配件供應商在世界市場除了空中巴士和波音外,現在也可以給第三家大買主供貨了……。"

評論認為,"面對中國的發展,歐美的飛機供應商變得進退兩難。飛機製造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Comac)計劃從2016年起用C919機型和波音737以及空中巴士A320形成競爭。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只有借助於西方供貨商。但是,西方公司與東方新夥伴的合作愈是緊密,就愈是削弱其本國的忠實客戶。中國人在無恥地利用飛機製造業很高的外部資源利用度。……"

作者認為,競爭促進商業,80年代空中巴士成為波音的競爭對手,導致大型飛機的品質更好、價格更便宜。"當第三家在市場上出現,難道因為是中國的,就不一樣了嗎?所以不足為奇,西方供貨商也和這個新手合作,當然也會轉讓技術。……"

評論說,西方企業家為了防止技術流失而聯合起來的設想"只能是幻想"。"這種形式的團結一致在自由競爭的獵場無法實現。要是涉及到爭取新的市場份額,西方人會變得爭先恐後。因為中國的飛機市場是世界上增長最強勁的市場,專家們估計中國在未來20年需要4300架新飛機,價值4800億美元。大家都想去中國,在這種複雜局面下,難道要讓某個長遠打算的西方國家介入並從法律上禁止合作、以免技術流失嗎?"

著眼於國際競爭

評論認為,歐美是不可能這樣做的。"競爭作為進步的動力已經在全球應驗,汽車工業就是例證。就像歐洲人曾向亨利福特(Henry Ford)學習、日本人向賓士學習過一樣,中國人已經向日本人學習了。他們認識到,從根本上重新研製複雜的產品是多麼沒有意義,與外國行家成立合資公司更時髦也更省時間。
"可是在汽車業,中國模式的缺點就顯露出來。中國夥伴舒服了,他們不是獨立自主,而是指望外國人作主。所以,中國今天依然沒有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汽車。

"中國政府想在飛機製造上避免這個弱點,因此迫使飛機製造業從一開始就準備應對國際競爭。對於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只允許它在配件供應方面成立合資公司。……"

作者認為西方公司向中國提供飛機配件無可厚非,"……要是有一天中國的飛機比歐、美的更好更便宜,那我們就得承認,我們還沒有好到家。可是,幸運的是,離這一天或許還有一段時間。……"

編譯: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