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麗中國的十字路口

2012年11月14日

胡錦濤在十八大上所做的報告中,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並列的"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國民間環保組織期待第五代領導人創造空間,建立更加公開透明的參與式的新型決策機制。

https://p.dw.com/p/16jEU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五位一體"的全面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西方工業化老路無法複製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餘年,經濟和社會都呈現出高速發展的勢態,但不容否認的是,這一高速發展卻是以大規模犧牲和破壞生態環境作為代價實現的。公眾與環境訊息研究中心的負責人馬軍評價說,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然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中國和印度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仍處於工業化的過程中,以現在的資源和環境條件,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無法重走西方國家高能耗資源擴張的工業化老路。這條路走不通。"

Erdöl in China Sinopec Raffinerie in Ningbo
高能耗發展難以為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馬軍認為,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國可持續性發展的大局。

概念之爭?

在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問題上,中國官方和民間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共識。但是對於"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有生態問題方面的專家表示不同的看法。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創建人徐鳳翔表示:"生態是一個宏觀概念,是環境和物種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不是人能夠建設的。這種提法就有誤。宏觀的天地生靈萬物,人能夠建設嗎?建設得了嗎?人沒有這個能力。只能保護它並且逐步修復它。"

China Landwirtschaft Reisernte
怎樣的美麗中國?圖片來源: AP

徐鳳翔認為,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對中國現有的生態現狀進行客觀的分析和瞭解,保護生態環境並逐步地對其進行修復。徐鳳翔強調,還有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普及生態教育,改變人現有的思維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民間環保組織發展的"狹窄空間"

隨著1994年自然之友作為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團體在民政部註册成立,到現在中國的民間環保組織已經走過了近20年的風雨。有草根"環保鬥士"之稱的馬軍感慨民間環保組織經歷了異常曲折的艱難發展過程。他表示,現在中國境內雖然存在著數以百計的較為活躍的環保組織,但規模都比較小,能力也有限。"面對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以及公眾參與的需求,民間環保組織目前的現狀顯然是不足的。"

Umweltkonferenz in Washington
民間環保鬥士馬軍圖片來源: DW

他說:"我們期待能夠看到更多的代言環境的聲音,特別是代言受到環境影響的弱勢群體的聲音,希望能夠把他們納入到環境決策和管理的過程中。""自上而下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方式在實踐中會碰到很大的障礙。也就是說,在實踐中如果環境決策和環境管理依然還是只有少數的官員、開發商以及數量有限的專家參與其中,他們會很容易就利益達成某種妥協。他們的利益主要建築在更高速的發展的基礎上,因此在這方面很難形成發展和保護之間平衡的決策。"

馬軍強調說,達成公眾參與的前提就是必須實現環境訊息的公開。

Proteste gegen Bau von Kupferhütte in Shifang China
什邡民眾抗議鉬銅項目圖片來源: Reuters

挑戰和機遇

中國第5代領導人上台之後將面臨前30年的領導層沒有面對過的巨大挑戰。馬軍分析說,前30年中國能如此高速發展,是因為中央制定的計劃不需要咨詢公眾意見而可以直接推進,按照計劃建成巨大的項目。"但過去不到一年時間連續發生最少4次大規模公眾抗議事件,最終導致每次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公眾反對,放棄上百億投資的項目。以前的領導層沒有遇到的情況。這是一種新挑戰,我希望他們把這個看作新機遇。"

馬軍說,通過訊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建立更加公開透明的參與式的新型決策機制,就可以讓公眾的參與參與到利益決策和利益博弈中間,"最終可以協助政府找到發展和保護的平衡點"。他說,希望新的領導層以更加積極的心態看待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這一變化。

作者:洪沙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