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30年後的自由:討論浴室瓷磚顏色

(吳汩)2006年9月7日

毛澤東去世30年後的中國,天安門廣場上依舊熙熙攘攘,看不到了藍制服灰制服,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鮮豔各式各樣的新潮服裝。來自中國各地的遊客滿面笑容地在廣場上拍照留念。馬路對面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澤東畫像俯瞰過往的車輛行人,一切似乎都已改變,一切似乎仍然存留

https://p.dw.com/p/95h2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圖片來源: AP

德國海德堡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Rudolf G. Wagner教授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談論毛澤東去世30年後中國的變化。

德國之聲:在毛澤東去世30年之後的今天中國仍受到毛澤東的影響嗎?

華格納(Rudolf G. Wagner):這是不可避免的。同30年前相比,中國現有的政治結構政治體系本質上沒有變化。雖然經濟上進行改革開放,但是在其它方面,比如說媒體仍然受到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宣部的嚴格控制,從手機簡訊到網路内容,從訃告到文學期刊,一切公開言論都是受到控制的,和上個世紀50年代沒有什麼區別。只有對消費領域的控制有所鬆動。現在中國人可以隨意談論裝修浴室粉色還是藍色的瓷磚更漂亮,但是至於誰更合適進中央委員會就不能隨便討論了。

在很多普通中國人的頭腦中,毛澤東代表的是一個巨人形象。同樣屬於這一「巨人」概念的還包括拿破侖、希特勒、史達林。這些人對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能用衡量普通人的尺度來衡量這些「巨人」。由於這一巨人形象中國人也就不再去反思毛曾經做過什麼,中國是否還需要毛的影響。這並不是由中宣部自上而下要求導致的結果,而是中國自己就不去想。

德國之聲:您認為中國現在的政治形態是毛澤東時代的延續?

華格納(Rudolf G. Wagner):我很重視人們的自我評價。如果我們要對中國領導人進行判斷,首先就要聽他們是如何評價自己的。中國現在的領導人說「我們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是上世紀50年代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過快了,思想過左。所以70年代末期,中國高層「將表重新撥回」,並且承認,中國並不是處在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的階段,而是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同1952年當時的情況是完全一致的。1952年的中國還存在著資本家、私人投資、外資企業、土地私有。回到50多年後的今天,共產黨仍然是執政黨,100年或者150年後實現社會主義仍然是共產黨的目標。

這是共產黨對自身做出的評價。我首先相信做出這一自我評價的態度是真誠的。但是,如果翻閱西方報紙對中國現狀的報導,很多報紙都稱中國開始資本主義化。實際上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每一個中國領導人都會告訴你:國企的領導地位不容動搖。

德國之聲:西方是否將毛澤東的去世看成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華格納(Rudolf G. Wagner):這是很難說的。因為中國領導階層對中國領導人的評價能夠對西方媒體產生驚人的影響。比如說,1976年,毛澤東去世不久四人幫倒台,西方媒體在對這一事件進行報導的時候四人幫三個字加了引號。又過了三、四個月之後才取消了引號。到現在,四人幫已經成為了一個很普通的歷史定義。由此可見,中國方面通過《北京周報》這樣的刊物對西方媒體進行有關中國報導時候的用詞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毛澤東的評價也是一樣的。中國官方對毛澤東的過功評價三七開,稱讚毛澤東是偉大的革命領袖,只是晚年犯了左傾的嚴重錯誤。這一評價也被西方接受。文化大革命時期,前西德國防部長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ß)將毛澤東稱為「Mein Freund, Mao Zedong!」(我的朋友,毛澤東!)並稱讚毛澤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

西方如何評價毛澤東直接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毛澤東歷史功過進行評價的影響。這是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另外,這可能也和西方沒有對死人蓋棺定論這一習慣有關。

德國之聲: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了毛澤東」這種說法?

華格納(Rudolf G. Wagner):很多人持這樣的觀點,認為毛澤東身上體現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素。但是,如果觀察毛澤東的一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與毛同時期的一代人努力接觸認識瞭解西方。目的是與舊傳統決裂。魯迅筆下「吃人的社會」令五四時期的青年相信,如果中國想獲得光明的前途,就必須果斷地與舊傳統割斷聯繫。這一點在50年代初期毛提出的以蘇聯為榜樣在中國進行全盤蘇化體現得十分清晰。當然毛身上也有很多中國傳統特色的體現,因為所有人都不能完全擺脫掉自己文化的根基。有些中國知識分子認為毛只不過是個封建土皇帝,腦子裡充滿迷信思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毛的旗幟就是與舊傳統決裂,也正是如此才有如此大規模反傳統的文化大革命。

Rudolf G. Wagner現任海德堡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是歐洲最負盛名的漢學家之一。1989年曾經在北京社會科學所工作。1996年被上海社會科學研究所聘為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