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14年回顧:Pediga運動是怎樣興起的?

Helena Baers,2015年1月4日

Pediga運動旨在抗議所謂"西方被伊斯蘭化"。老百姓表面的恐懼根源很多,而媒體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https://p.dw.com/p/1EDjt
Kundgebung der Pegida in Dresden 15.12.2014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Burgi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4年10月底開始,Pediga運動即"愛國的歐洲人反對西方的伊斯蘭化"每周一都在德勒斯登市舉行所謂的"散步"活動。開始時,參加者只有數百人。但到了12月中旬,參加者足有15000人。看來,該運動提出的主題觸動了人們的神經。據前不久《時代線上》進行的一項調查,德國公民中大約73%擔心極端伊斯蘭在德國會逐漸壯大;59%的人認為,德國接收的難民太多。

對伊斯蘭國殘暴行動的恐懼

首先,"伊斯蘭國"數月來在中東的恐怖行徑可能是人們擔心的主要根源之一。"雖然遠離德國,但每晚,每天都可聽到伊斯蘭國恐怖行徑的消息。這導致恐懼,並很可能阻礙人們的正常思維,無法把伊斯蘭同借其名義所進行的暴力活動區分開來。"以上言辭是前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Wolfgang Thierse)對德意志電台說的一番話。此外,有關德國聖戰者的報導從未間斷過,這些人到敘利亞或伊拉克參加戰鬥,然後返回德國。鑑於他們中有人策劃襲擊的事實,這些人已成為德國的安全隱患。

2014年9月,德國出現"伊斯蘭教法警察",引發對伊斯蘭的廣泛討論。這些自命為"風紀維護者"的人當時在烏泊塔爾市的大街上"執勤",告誡青少年戒酒戒賭。這雖是一起個別事件,但作為挑釁手段,引起的後果繼續發酵,一些公民得出了"伊斯蘭正在德國壯大"的印象。

媒體的推波助瀾

媒體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著名媒體心理學家格魯伯(Jo Groebel)說,"把它作為最主要的議題播放,它也就成了最主要的議題。"他表示,雖說主要不是傳統媒體在渲染反伊斯蘭情緒,但有時在"伊斯蘭國"和"伊斯蘭"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

格魯伯說,Pegida運動近來越發得到民眾的支持,當然同媒體的大量報導有關:"只是參與這一運動的民眾,卻被打上標籤。他們當然很生氣,另一些人聽說後也很生氣,說,'難道還不讓人說話了嗎?'於是也加入到這一運動的行列。"

對成熟政黨的厭倦

當然這還不能解釋所有Pegida運動參加者的動機。對大多數抗議者而言,他們關注的並不是穆斯林或伊斯蘭。研究抗議運動的專家魯赫特說,"參加運動者的背景各不相同。有人擔心前途,生怕滑入社會底層,有人擔心失業。"Pegida運動第一眼看上去彷彿是一件新事,但同以往的抗議事件一樣,參加者都不再信任現行政治體系。

Landtagswahlen in Sachsen 2014 AfD Luck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新選項黨(AfD)在2014年的成功便是以上理論的論據。該黨於2012年創立,不屬於成熟的"老黨"。2013年聯邦議會大選時,德國新選項黨提出的口號是"嚴格移民政策",結果未能突破5%的門檻。但2014年該黨以同樣的口號卻順利進入3個州議會。

反對Pegida的抗議示威

Pegida運動強調自己的公民性、自由性並拒絕暴力。正因如此,它具有強大的召喚力。右翼極端問題專家豪伊斯勒(Alexander Häusler)說,"一個以伊斯蘭為敵並想獲得大範圍成功的運動,決不可以同右翼極端主義被聯繫在一起。"它必須向外顯示出它公民性的面孔。

Gegendemonstration zu PEGIDA in Dresden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2014年,其他一些抗議活動企圖鼓動民眾的大力支持,但都未能成功,比如"足球流氓反對沙拉菲"等。他們首次在科隆舉行的示威活動得到大約4500人的響應,但也暴力升級,接下來在漢諾威舉行的活動只有約一半人數的民眾參加,現在幾乎聽不到這個組織的任何動靜了。

不過,Pegida運動目前來看也只是在德勒斯登比較成功。類似在杜塞道夫或波昂舉行的抗議示威,都只有數百人響應。不可忽視的是,每場Pegida抗議活動,都會引來一場反抗議活動。而後者的規模都遠遠超過所謂反伊斯蘭化的Pegida示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