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隐藏的宝贝” | 文化经纬 | DW | 07.01.2008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马铃薯-“隐藏的宝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把马铃薯称为“隐藏的宝贝”。今年,教科文组织将在全世界举行活动,为马铃薯造势。但是,马铃薯在中国人的食谱上仍然地位低下。

巴伐利亚州马铃薯喜获丰收

巴伐利亚州马铃薯喜获丰收

马铃薯在中国北方大多称为“土豆”,南方又称为“洋山芋”、“番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马铃薯自远洋番邦,并非中国传统农作物。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650年马铃薯就已传入中国,仅比欧洲人知道马铃薯晚几年。不过,与欧洲人不同,马铃薯从来没有进入中国人的主食食谱,大多数中国人一直把马铃薯作为一种蔬菜食用,而且往往是冬季和初春蔬菜淡季时用来点缀饭桌,青椒炒土豆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欧洲,马铃薯高踞于粮食地位。德国人人均每年吃70公斤,波兰人甚至吃近130公斤。据说,当年德国统一前,普鲁士国王腓德烈二世鼓励全国种植马铃薯,一举解决了全国的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马铃薯含有的高营养成份大大提升了普鲁士军人体质,推进了以普鲁士为基础的德国统一。直到今天,仍不断有人向位于波茨坦无忧宫一侧的腓德烈二世墓地敬献花束和马铃薯。

中国马铃薯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06年收获七千万吨,占全球马铃薯产量的20%。由于马铃薯对土质和灌溉的要求不高,适于中国西南山区和北方土质贫瘠地区种植,而且马铃薯单位产量极高,是代替大米和面粉的理想主食。

中国北方、尤其东北食用马铃薯的比例大大高于南方。但中国的传统观念不把马铃薯算作粮食,似乎马铃薯是在没有大米白面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另外,中国的马铃薯加工品种太少,容易造成吃厌的感觉。而在欧洲,无论进餐馆、还是到超市,都有多种马铃薯成品或半成品供选择,有丝状、片状或丸子,油炸、水煮、煎炒都可以。

euromaxx a la carte 11.01.2007 gericht

一道马铃薯佳肴

在中国,许多人不知道马铃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一些年轻女性对马铃薯中的碳水化合物畏惧三分,担心吃马铃薯会改变体形。而马铃薯的碳水化合物并不高于传统粮食,只要采用科学方法食用,少食用油炸的马铃薯制品,体内并不会积累脂肪。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近40公斤马铃薯。与中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相比,这样的消费量比较低下。但是,世界粮农组织的张忠军认为,“马铃薯年”的活动将带动中国的马铃薯消费,中国人也正在改变口味,中国马铃薯消费量的增长就是证明。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