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观察:穹顶之下无新事 | 评论分析 | DW | 03.03.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长平观察:穹顶之下无新事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万众瞩目。时评人长平认为,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个传播现象。

(德国之声中文网)知名媒体人柴静发布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两三天时间点击率上亿,超过很多商业运作的电影大片。这首先是一个传播现象,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它对政治会产生任何影响。

影视名人设置舆论议程,在全世界都是如此,而中国更加容易。新浪博客刚问世时,重点包装电影明星徐静蕾,让她迅速赢得万众瞩目。但是她始于文艺,止于文艺,未能走得太远。于是新浪选择了偶像作家、赛车手韩寒。韩寒在博客中谈论时事,尽管观点算不上独到和深刻,却因为名人效应大放异彩。在习近平上台打击网络大V之前,韩寒就已收声,做电影导演去了。

China Moderatorin und Journalistin Chai Jing

媒体人柴静

体制内的名人更容易获得关注,甚至被幻想成拯救者。央视名人白岩松、崔永元、王志、柴静等人,都曾被寄予这样的厚望。诗人北岛的名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广为传播,但事实上,对于更多的民众来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他们幻想着英雄的出现。媒体上狭窄的言论空间,天空中浓重的雾霾,让这种渴望变成异常强烈。

另一个渴望来自对新政权执著的幻想。习近平上台之初,人们幻想着他更彻底地否定"文革",甚至修改"党章",但是他抛出了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论。人们进而幻想他严惩腐败,建立权力监督机制,结果呼吁官员财产公开也被送进监牢。接下来是"依宪治国",还没等人们激动,官媒就打击说中国特色的宪政不是西方价值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到了,人们正在猜测新的兴奋点时,柴静的纪录片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上面是要决心治理环境污染啊!"赶快支持",是很多为雾霾及各种有毒食品而苦的城市中产阶级的第一反应。

Smog in Peking

雾霾下,户外锻炼已经成为奢侈

然而,这一次传播出现了比以往更大的争议。在网络被严格控制的当下,一个揭露社会问题的纪录片何以畅通无阻?官员们为什么会接受一个独立调查人的采访?这部纪录片的内容遭到挑剔,其社会效果也被展开讨论。尽管"只要有人说就是好事"仍然是大多数意见,但是更多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它的批评指向何方,是政府监管环境不严还是社会监督政府不够?政府权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还是问题本身?名人效应会不会被宣传机器利用?在此基础上,各种阴谋论开始发酵,有些人甚至猜测柴静直接为宣传部或环保部工作。

随即而来的禁令,也许还了柴静一个清白。然而,这也证实了质疑和猜想并非空穴来风:宣传部门对舆论的控制仍然牢牢在握。与其说是民众对柴静的质疑,毋宁说是对被允许观看的内容的不信任。名人效应本身也是一种权力,担心权力失去诱惑,显然是杞人忧天。对权力的吹毛求疵,比急于从中发现其伟大之处,更令人感到放心。而且,跟动辄幻想体制内的英雄不同,我希望这种思维能够延伸到对政府权力的严格监督上。

环境问题的确可能成为"两会"的话题,但是即便如此,这也并不代表问题真正受到了重视。就"给一个说法"而言,本届政府的"中国梦"口号,远远不如上届政府"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阐释靠谱。"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

问题最终回到根本:环境问题并不需要一个说法,或者说早已经有了说法,但是说了不做又如何,做了腐败又怎样?官方媒体宣传说,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发展阶段,都是在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之后才开始调整发展模式。然而,中国的时间是这样运行的:政府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就对此有了"科学"的说法,十年后大家却还在为一个调查雾霾的纪录片而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