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Kung fu

2010年8月23日

德国人为什么要学中国功夫?他们对功夫到底了解多少?对功夫的发源地--中国持何种态度?记者安静走访了几家练武之地,发来了下面的报道。

https://p.dw.com/p/OslM
设在德国柏林的少林寺图像来源: DW

在德国学习中国功夫的人数无从考证,但是教授功夫的场所却举不胜举,像柏林的少林寺、北威州的两家少林文化中心、散布在全德各地的功夫学校、武馆、部分健身房还有自发组织的武术队,一般都拥有学员几十甚至上百人。德国人为什么要学中国功夫?他们对功夫到底了解多少?对功夫的发源地--中国持何种态度?走进波恩的一家武馆,几个小朋友们正在蹲马步,"还有30秒,坚持住!"教练训话道,他会时不时地把一根棍子架在学员的膝盖上,棍子没有掉下来,蹲马步的姿势才算标准。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们学习功夫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当问及他们学习功夫的原因时,小家伙们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我觉得学功夫和上学一样,只不过训练力度更强,比如即使在站不稳的时候也不能随便嬉笑。 "

“我学功夫绝对不是为了打架,而是挑战自我极限,像我这种小男孩,以前只知道功夫可以用来打倒敌人,练武的人肌肉发达,很少接触到少林寺的背景知识。我现在对少林僧人和佛教都很感兴趣。"

“学习了功夫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派上用场,我爸爸也希望我练习武术。我是这里(体质)最敏感也是最瘦的一个,你看,我胳膊上这里经常一大片都是红的,时而也会有瘀青。其实我比较怕痛,但是如果坚持长期锻炼的话,就会慢慢习惯了。 李小龙是我的偶像,我想像他一样成为真正的勇士,哦,不,是女勇士。"

卡尼奇(Samir Kanic)是这个武馆的总教练。从小迷恋功夫的他,在自己的出生地波斯尼亚却没有找到可以学习中国功夫的地方,14岁随父母来到德国后发现这里很多健身房都提供功夫课程。他抓住一切练武的机会,在国内国际也多次获得武术比赛的奖项。自制自律的武术精神是他坚持多年习武,直到如今自己开武馆的最大动力。他指着武馆里挂着的中国国旗解释道:

"我对中国有或多或少的尊敬,我没有挂德国的或者波斯尼亚的国旗,因为我对(中国)这个国家很尊重也很感激,因为这片土地是孕育少林文化的源泉,我觉得自己和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卡尼奇最得意的徒弟是一位德国台湾的混血儿安德烈(Andre)。学习功夫四年的他习武的目的很简单:强身健体和保护自己。他不愿告诉别人自己在学武,因为他相信真正的武林高手是看不出来的。当问及他问什么会找欧洲人来学习功夫时,他说:

"师傅从哪个国家来没有区别,只要他懂功夫的内涵,国籍并不重要。"

卡尼奇坚信少林功夫是天下武术之源,其他武术,像柔道很注重地板动作,而练习少林功夫则锻炼到身体的每个部位。欧洲唯一一家少林寺的下院就坐落在柏林。德国少林寺总经理丁丁告诉德国之声, 目前有固定会员500多人,来自各行各业。据他观察,年轻人学习功夫一般是受电影的影响,也有一些家长会因为孩子好动或者内向而把他们送来学武,希望有所改善。而多数成年人是想通过练功减轻压力,养生内修。虽然初衷不同,但是大多学员们都会渐渐地对整 个中国文化感兴趣。

"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直接办法就是学习中文。有很多人就经常到中国去旅行,也有很多人自学中文,因为他们想更深入了解少林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人现在甚至自己借助字典读佛经,一般人基本上都回说几句中文,他们通过少林文化了解中国文化,通过少林了解中国,对中国都非常友善。"

丁丁透露德国少林寺的师傅们也都在学习德文,与弟子之间的日常沟通已不成问题。徒弟们对师傅都非常尊重,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关系因为不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加持久稳定。当得知一些师傅因为工作关系回国时,徒弟们通常都会都很难过。严格来说,少林寺是不收外国弟子的,但是有些虔诚的少林功夫爱好者会千里迢迢去河南嵩山找僧人学习,30年来在中国和德国学习功夫的马尔茨(Thomas Malz)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非正式法名叫释言寺(音译)。现在是北威州一家少林文化中心的负责人。他至今已有200名学生,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少林嵩山学习。马尔茨甚至可以用中文回答自己的教学内容。

马尔茨继续解释说,与其说少林拳是一项武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练习少林拳可以让人健康长寿。他的大多数学生,刚开始都是想学功夫以自卫,渐渐的他们学会了,功夫不止是动手动脚,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说生活态度或者锻炼注意力也非常重要。多年的习武经验让他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我现在不再以游客的身份去中国,而是以朋友,当人们真正地了解这个国家的话,确实会有与众不同的印象,一般人们去中国旅游会住有空调的酒店,享受美食,一切都很美好。但是我因为有少林寺的朋友,所以有时候会在农村住上一两个星期,那里可能没有电,烧水还用柴,洗衣用雨水,厕所也(和这里)完全不一样,很不同的经历。"

作者:安静

责编:韩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