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幼儿托育津贴—事实、背景与谎言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9.07.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居家幼儿托育津贴—事实、背景与谎言

有研究显示,一年前开始实施的居家幼儿托育津贴政策让弱势家庭的家长们更加不愿意将孩子送往幼托机构。其实早就有人警告,该政策会带来这样的负面效应。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究竟应该整天待在家里,还是去幼托机构?这在德国几乎成为了一个信仰问题。正因如此,一年前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所谓"居家幼儿托育津贴"(Betreuungsgeld/以下简称育儿津贴)政策,引发轩然大波。毕竟,根据这项政策,那些自己带孩子的家长们可以每个月拿到100欧元。从今年8月开始,这一数字上调到了150欧元。在这一政策出台之时,批评者就已经表示,育儿津贴会鼓励社会弱势家庭不把孩子送到幼托机构。而后果是,往往是那些特别需要得到学前教育和语言课程的孩子们失去了机会。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证实了人们当初的担心。

"尤其是移民家庭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会拿到100欧元,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天主教青少年援助机构"方舟"(Die Arche)的创办人齐格科夫(Bernd Siggelkow)对德国之声表示。他对相关研究结果毫不吃惊:"如果囊中羞涩,那100欧元当然非常诱人。"对于那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家长而言,良好的幼托条件在这里只能扮演次要角色。

100欧元和幼儿园之间的抉择

一些政治人物也认为自己的批评得到了验证:"育儿津贴根本就是胡闹",绿党联邦议院党团主席戈林-埃克哈特(Katrin Göring-Eckardt)对《科隆汇报》(Kölner Stadt-Anzeiger)如此表示。这项政策给出了错误的诱导,损害了学前教育。社民党的党团副主席莱曼(Carola Reimann)呼吁,尽快彻底取消育儿津贴。同为社民党籍的联邦家庭部长施维斯格(Manuela Schwesig)则通过其发言人表示,虽然她本人也保持怀疑态度,但该政策是大联合政府执政协议的组成部分,将继续执行。与社民党和绿党不同的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继续支持育儿津贴。他们甚至发起反击:"绿党和社民党的立场是对中学教育程度以及移民背景家长们的羞辱",基社盟议会党团主席哈瑟尔费尔特(Gerda Hasselfeldt)在接受"明镜在线"(Spiegel Online)采访时愤怒地表示。

Symbolbild - Kita

宁要钱,不要幼儿园:许多弱势家庭家长如此选择

这场争论再次升温,起因是多特蒙德大学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结果:育儿津贴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是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儿童。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中,有54%会因为能拿育儿津贴,而选择不让子女前往幼托机构。每四个移民家庭中就有一个因此而让孩子待在家里。这次研究调查了10万名家长,调查时间是2013年年初,也就是育儿津贴尚未正式启动的时候。

"灶台津贴"与选择自由,孰轻孰重?

从一年前开始,在自己家里照看三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就能获得育儿津贴。而法律同样规定,三岁以下儿童都有权利获得幼教机构中的一个名额。在育儿津贴实行之前,不同党派的政治人物已经对该政策的意义和作用展开了激烈争论。在联盟党团的全力支持下,2012年11月当时执政的黑黄政府通过了该项政策。他们的主要论点是:家长应该有选择子女教育方式的自由。当时在野的社民党、绿党和左翼党激烈抨击育儿津贴,称之为"灶头津贴"。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这项政策中包含了早已不合时宜的"社会角色分工":男人上班赚钱,女人做饭看孩子

Bernd Siggelkow

齐格科夫:"我们需要真正能够帮助孩子们的法律"

"方舟"负责人齐格科夫认为育儿津贴根本就是一个"障眼法"。它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在家能够接受更好的照顾,真实原因是:"政府支付育儿津贴,因为这比一个幼儿园名额要便宜,因为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幼儿园名额来安置所有孩子。"因为尽管按照法律规定,三岁以下儿童必须得到一个幼儿园名额,但现实往往是另一个样子:幼教机构里人满为患。许多地方的家长们面对这一情况束手无策。 

批评者们一致认为:应该把这笔钱用在扩建幼托设施,提高幼托质量上。"如果儿童没有得到足够照顾,如果他们整天坐在电视机前,没有人给他们朗读,那么他们就无法达到就学水平",齐格科夫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此外,许多移民背景家庭孩子还有语言障碍:这些孩子如果只待在家里,往往就无法学习德语。齐格科夫因此要求对教育政策进行深刻反省。"我们需要真正能够帮助孩子们的法律",而不是鼓励人们为了省钱让孩子付出代价。

作者:Kera Kern 编译:石涛

责编:谢菲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