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印度华人:痛苦的过去与消逝的社群

苗子/洪沙(法新社)2014年11月4日

因被怀疑是中国间谍,或是中国的同情者,出生在印度的莫尼卡·刘9岁时与家人一道被装上火车,送往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荒漠,关押在营地里。

https://p.dw.com/p/1DgDA
Indien China town in Kalkutta
加尔各答的唐人街图像来源: DW/M. Krishnan

(德国之声中文网)爆发于1962年的印度与中国边界战争持续数月,约3000名华裔在未经审判的情形下被关押在这一营地中,莫妮卡·刘(Monica Liu)是其中之一。

这座位于德奥里(Deoli)的营地是19世纪初英国人建立的,刘在这里被关押了五年。她仍记得当时的酷热、没有学校和母亲哭泣的声音,"从早到晚"。

但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终在印度政府未作出任何判决的情况下,家人获释时的绝望。

"我们身无分文,"刘在加尔各答回忆说。

印度的华人社群,其祖先来到加尔各答经商,直到52年前的那场边界战争。

之后的数十年间,亚洲两大巨人开始愈合这场在3225公里边界上发生的战争的创伤。

但紧张关系仍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问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晤,就因两国军队在边界上的对峙而蒙上阴影。

长期以来,在加尔各答的华人群体对曾经承受的痛苦与不公保持沉默。

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愿意开口,希望政府承认当年的行为是一个错误。

Indien China town in Kalkutta
加尔各答唐人街上的一间庙宇内图像来源: DW/M. Krishnan

"伤口仍未愈合。承认痛苦是伤口愈合的第一步。这还从未实现,"印度华人协会会长保罗·张(Paul Chung)如是说。

"我们没有枪,我们什么也没有做。我们正在家里睡觉的时候,突然间,半夜12点,警察来了。"

刘如今在加尔各答经营多家中餐馆,她说,没有时间缅怀过去,但她的愤怒却并未消失。

"我们努力地工作。我们不是政客,也不是间谍。"刘说,她与家人当时生活在东北部的锡隆市(Shilong)。

"我们与中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承受那些痛苦?"在自己开的"北京"饭店里,她坐在饭桌前说道。

逐渐消失的社群

往届印度政府曾解释说,关押营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记者阿布迪(S.N.M Abdi)说,在官方看来,事件早已结案。

"我不认为官方会正式道歉,甚至也不认为官方会做出解释。"阿布迪正在撰写一本有关德奥利关押营的书。"对两国政府而言,这都是已经完结的章节。"

3000名被关押者中,多数同意被遣返回中国而首先获释。然而,数百名希望留在印度,或者害怕中国共产主义统治者的华人,则在营地中被关押多年。

最终,他们重返在印度的家,却发现房屋财产不是被没收,就是被拍卖,或是洗劫一空。

接下来是多年的受歧视,许多人走了,年轻的一代前往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寻找更好的就学与就业机会。

Xi Jinping Eherengarde 18.09.2014 Neu Delhi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问新德里,因两国军队在边界上的对峙而蒙上阴影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Manish Swarup

印度华人群体曾经人数达数万之众,18世纪初叶起以经商或木匠的身份来到这里,炼糖或者制革。

据张介绍,如今,这一群体约4000人,大部分在加尔各答。2002年,法院判决该市制革业因污染原因必须迁出,经营此业的大部分是华人,再次受到重创。

如今,仍有一份华文报纸印刷出版,寺庙也在翻修。曾有讨论对加尔各答的华人街进行翻修以保护文化遗产,然而未见实际行动。

"艰难,无法想象"

在一座中国辣酱厂的楼上,76岁的珍妮·卢(Jenny Lu)回忆起当时警察敲门时自己心中的恐惧。她抱起还是婴孩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带着尿布和一个枕头,就被带上火车,从锡隆到了德奥里。那是1962年。

"我们要保护你们,才把你们带走,"她说,当时官员这样告诉她。

尽管她感到痛苦,但卢说,被关押的四年并非毫无乐趣。

Indien China Grenzsoldaten Archiv 2008
爆发于1962年的印中边界战争改变了数千名印度华人的命运,创伤仍有待愈合图像来源: Diptendu Dutta/AFP/Getty Images

一位看守的宠物狗总是莫名地消失,--被饥饿的被关押者用以果腹。

卢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营地中。当她与丈夫和家人重返锡隆,发现房屋、店铺都消失了。说到这里,她神色凝重,"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

她的丈夫借高利贷买了一台缝纫机来制鞋,卢是理发师,找回了原先的几位老客户。

刘也回忆起母亲在家人获释后如何辛劳工作,在锡隆的街上卖馍馍,直到搬迁到加尔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