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南极:迎头赶上的迟来者 | 评论分析 | DW | 11.03.2014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中国在南极:迎头赶上的迟来者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日益活跃。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中国正努力在这一领域追赶其他国家,因为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需要原料。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南极第四个科考站近日建成开站。过去几周内可以读到不少相关报道。例如,该科考站以五岳之首的泰山命名;泰山站可容纳20名科学家;第五个科考站的建立甚至已在计划之中。大多数文章中都不忘暗示一点:中国人在南极考察不仅为了科研,而是他们也相信南极几公里厚的冰层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他们并不孤单。他们虽在30年前就开设了第一座科考站,但是相比其他国家已算较迟加入南极活跃国家行列。因为早在1959年,法国、英国、俄罗斯和美国等12国就已签署了《南极条约》。他们在条约中达成一致:禁止各国开采南极资源,冻结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1983年中国也加入该条约。目前约有30个国家活跃在南极。其中离南极相对较近的阿根廷、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特别活跃。他们各自拥有至少四个科考站。

Frank Sieren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

然而随着冰层融化,当初的信誓旦旦也逐渐被遗忘。签署条约的时候,人们对这片面积和欧洲差不多大的荒凉地区了解甚少。但是近年来,人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冰层开始融化,尽管速度缓慢。人们对蕴藏在厚厚冰层下的大量自然资源越来越感兴趣。据估计,那里可能藏有油气、铜、甚至黄金。而且现在的钻采技术也日益发达。

《南极条约》规定,2041年前禁止开采资源。但是现在看来,人们将提早坐在谈判桌前就南纬60度以南的区域展开讨论。北京则希望届时可以与各方进行平起平坐地谈判。

当然人们现在只能建议所有条约签署国,尽可能出于环保的原因不要打扰南极的宁静。因为如果在设立考科站之外建立开采设施,那么对这片几乎尚未被开发的大陆的脆弱生态系统造成的后果则不堪设想。另一方面,也很难预计,全球资源供应在30年后会呈现一片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届时比任何时候都急需冰层下的那些油气。亦或是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它们,因为可再生资源提供了足够的能源?也许冰层中储存的淡水到时候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珍贵的原料?例如,到时中国对水就会特别感兴趣。

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需要原料。北京早就开始在非洲用基础设施换能源。未来中国在中东也会更加活跃。北京在实施最新的月球计划时也提及,任务旨在探测月球上是否有稀有金属和天然气。关键问题是:中国会有一天如此需要资源,以致于北京宁愿打破《南极公约》,与其他国家为敌?目前看来还不太可能,但是也不无可能。

作者简介: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是德国之声专栏作者,已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编译:安静

责编:万方

DW.COM